何绛
少妇闺中学画眉,春山楼外淡相窥。不知底事关眉角,恰似山回叠浪时。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少妇在闺房内学习画眉的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少妇的生活和情感状态。诗中的少妇,身处春意盎然的环境之中,却只能通过画眉这一动作,来表达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与向往。她对眉毛的关注,隐喻了她对外界事物的关注和内心的渴望
广州元夜歌 穗石春明古洞开,绛花千树布香街。 绿舆来往穿花市,半揭珠帘露绣鞋。 注释: 穗石:指广州市区珠江上的石室浮桥,又称“穗石”,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航标,后改为广州大桥。 春明:指春天明媚的景象。 古洞:指广州古老的城墙遗址,是广州历史文化的象征。 绛花:红色的花朵。 千树:形容数量众多。 香街:指繁华的商业街道。 绿舆:古代官吏乘坐的绿色小车
【注释】 ①“十五”:指十五岁。 ②“槟榔嚼罢”:形容年轻男子刚吃槟榔,满脸春色。 ③“露朱唇”:形容女子的嘴唇像涂了胭红。 ④“越罗衫袖笼瓜子”:指女子的衣着华丽,袖子宽大,裹着瓜子。 ⑤“玉指分开渡与人”:形容女子手指细嫩,能将瓜子分开给人。 【赏析】 《广州元夜歌》,唐代诗人张祜所作五言律诗之一。此诗写广州元宵节的繁华景象。首句点明节令,次句描绘元宵佳节,人们欢聚赏灯,笑语盈盈;三
【注释】广州:今广州市。元夜: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鸣琴:古时贵族宴请宾客、祭祀祖先,常以音乐侑酒。百务休:百事停止。美人何处不风流:美人在哪里不是风流人物。弦诵:指读书声。寻常事:平常的事情。花时:开花的季节。月满楼:月光皎洁,照在楼上。 赏析:此诗描绘了元宵佳节的欢乐景象。首句写节日里百事停歇,主人与客人尽兴享乐;二句写元宵节是一年中最为繁华热闹的时刻,处处可见人们寻欢作乐的身影
【注释】 振锡:即“振锡杖”。“锡杖”是僧人常携的一根长棍。东南:指南方。一载期:一载,一作“半”。期,时间。入廛:进入城市。垂手:双手合在胸前行礼。几人知:几个人知道呢?相逢:相遇。试问:试着问问。修心:修炼心灵,这里指修行。未去时:尚未离去。 【赏析】 这是一首赠僧诗,表达了诗人对和尚生活清苦的同情和理解。全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意境深远。 首句中的"振锡"是指持锡杖行脚为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把握全诗,最后结合注解进行赏析。本诗前两句写李道士手持二尺黄金简,旧有传家道德经;第三句写吉日天坛朝北斗,少年原是老人星。后两句是说:你手持二尺黄金简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赏析诗句是诗歌鉴赏的常规题目,此类试题解答时可结合诗句的意思加以分析。首先读懂诗的大意,然后逐句翻译,最后分析表达技巧、思想感情、作用及背景等。注意不要遗漏任何一句中的关键词语的意思。本题中“自电白至海安”指从广东电白县到江苏海安县;“黄茅障里树苍苍”,在黄茅岗上树林茂密;“问禁先须自入乡”意思是说,进入新地方要遵守当地习俗,了解当地的禁令
解析与译文: - 第一句:“珠崖杂咏”中的“珠崖”指的是中国南海的岛屿,如南沙群岛等,这些地方因富含珍珠而闻名。这里提到的“杂咏”可能意味着诗人对于南沙地区的多样风情或自然景观的赞美。 - 第二句:“南风轻软浪头疏”,描述了南风轻轻吹拂着水面,波浪逐渐变得稀疏,海浪不再汹涌澎湃。这里的“浪头”指海面上波涛汹涌的地方,“轻软”则形容南风温柔而有力。 - 第三句:“艓子开时日出初”
永夜花丛百戏张,家家儿女为春忙。 注释:在漫长的夜晚,花园里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家家户户的孩子们都在忙着准备春天的事情(比如种花、养蚕等农事)。 相过更约相携去,城里新开内教场。 注释:朋友们互相邀请着一同去,城里刚刚新开了一所军事学院(内教场)
【注释】 箬(ruò):用竹叶或草等编成的帽子。笠:用植物的茎、叶等做成的帽子。青裙:绿色的裙子。一八姩:一十八。丹唇:红色的嘴唇。墨齿:黑色的牙齿。尽:完全,全然。堪怜:值得怜悯。外人:指外地人。不谙:不懂得。蛮言语:指本地少数民族的语言。只:只是。槟榔:一种热带水果。口边:嘴边。 【赏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吴世昌的《珠崖杂咏》之一。此诗以写景为线索,通过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