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绛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的综合考查。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此题要求对诗句进行逐句解释,并加上注释及赏析。首先翻译诗句;“黄泥湾下几重滩”的意思是:黄河水从河湾下流的黄泥湾经过几道石滩。“滩水如雷去不还”的意思是:那河水冲过石头形成的几处险滩时,溅起的水花像打雷一样响彻云霄,却依然奔腾而去,不肯回头
注释: 1. 自河头入山:从河边进入山区。 2. 丁丁伐木:砍伐树木的声音。 3. 昼声喧:白天的喧闹声。 4. 竹里人家:竹林里的人家。 5. 溪上村:在溪水边上的村庄。 6. 青箬盖头:用青色的箬叶包裹头发。 7. 椎髻妇:梳着椎形发髻的妇女。 8. 乱烟驱犊:烟雾弥漫,使小牛难以前进。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山村生活的诗。诗人在清晨开始砍伐木材,发出“丁丁”声响;而此时
【注释】 菩提——梵语Bodhi的音译,即觉悟。 贝叶——梵语Sesa的音译,即贝多的叶子,古代印度僧人用来写佛经的纸张。 袈裟——佛教徒所穿的一种服装。 僧腊——梵语Sangha的音译,意为“出家者的年龄”。指僧人在寺院中所受戒的时间长短。 衣钵——梵语Vajra的音译,意译为“法宝”,是和尚用以化缘和日常生活的法器。 深居——梵语Mahalikaya的音译。指幽静、寂静的地方。 【赏析】
【注释】 1.“自河头入山”:从河边上进入山区。 2.“黄白涧”:泛指山间的小溪或河流。 3.“桃红”:桃花盛开,颜色鲜红如火。 4.“莺语”:黄莺啼叫。 5.“春树里”:春天的树丛中。 6.“马蹄”:指马踏过的声音。 7.“入瀑声中”:形容水流声如雷鸣般震耳欲聋。 【译文】 从河源进入山区,沿途野花遍地,小河两岸桃红一片。走遍千山万水路未穷,黄莺不离春天的树林。马儿蹄子践踏进瀑布声中
第一句“自河头入山”,是点明自己是从河北的河头山进入山西的太行山脉。这一句诗中的“河头”是指黄河的东岸,“山”则指的是西岸的太行山。 第二句“几间山店石桥西”,描述了自己经过的山店和石桥的景象。这一句诗中的“山店”是指路边的旅馆,而“石桥”则是指横跨河流的桥梁。 第三句“谷口风高酒幔低”,描绘了在谷口时风大,酒旗随风飘动的情景。这里的“谷口”是指山谷出口的地方,“风高”则是指风很大
【注释】 自河头入山:从黄河源头进入山区。 新雨连朝水灌畦,薄田千亩及时犁:连续下了几天的雨,把田地都灌成了水洼,农夫赶紧去犁地。 农夫就饷林间妇,笑指声声布谷啼:农夫去给在林子中劳作的妻子送饭,妻子笑着指着布谷鸟的叫声说:“这鸟儿叫的声音多美妙啊!”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诗人以“自河头入山”开篇,点出所居之境,接着写新雨连朝,灌溉农田,说明农民勤劳耕作,农事繁忙
注释: 野棠花谢水无声,旧殿荒凉禾黍生。 野中的棠树花已经谢了,河水也变得静静的没有声音,旧有的殿堂现在显得十分荒凉,长满了禾黍(一种农作物)。 故老尚能遮道语,鹃啼无夜不三更。 年迈的老人还挡在路上说话劝导,直到天明杜鹃鸟的叫声一直不停歇。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凄凉的景象 —— 野棠花谢,河水静寂,旧殿荒废,禾黍丛生;而在这荒败之中,还有年迈的老人在道上劝人归隐,直到三更天
【注释】 一从:自从 飞锡:指和尚的法号 日日行吟水石间:天天在水边石头上吟诵诗句,形容生活清贫。 昨向樵夫曾问信:昨天曾经问过打柴的人,他告诉我敏上人的住址。 隔溪:隔着一条溪。 遥见掩松关:远远地看见有山门被松树遮住了。 【赏析】 《寄敏上人》,是唐代诗人贾岛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写自己与朋友之间的友情,表达了对好友的思念之情。全诗意境深远,语言简练,含蓄隽永。 首句“一从飞锡入青山”
注释: 昔别江城何太匆,忆师常在五更钟。 缄书欲寄樵西寺,寺隔春云千万重。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白山上人的一封信,表达了对老师的怀念之情。首句“昔别江城何太匆”回顾了与老师分别的场景,表现了离别时的匆忙和不舍。第二句“忆师常在五更钟”回忆了老师经常在清晨五更时分醒来,这反映了老师严谨治学的精神和深厚的学识底蕴。第三句“缄书欲寄樵西寺”描述了想要给老师写信,寄往樵西寺的情景
【注释】 1.自河头:指从河南的某地。河头:河边,水边。2.未散:没有消散。3.笋舆:竹制的车。4.花落:落花。5.东风尚有声:春风里仍有花朵落地的声音。6.隔:隔着。7.松蒸秫(shú)火:用松木烧饭,秫为黏性大谷物。8.光和残月到天明:天亮前月光还明亮。9.光和:指日出时天色明亮。10.赏析:这首诗是一首田园诗,诗人在河南一带游历,看到农家生活简朴,炊烟袅袅,听到春风中落花的沙沙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