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古易
【解析】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要通读全诗,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思想主旨、基本情感,然后分析诗中某一联的意思,看这是否与题目的要求一致;最后依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如本题“赏析”,再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即可。 本诗首联“送善孝师还栖贤”交代了送别的原因,即因为老师归乡。二联写行前饯别之景。“昔岁还山已过期”,“还山”是指回到故乡隐居
【解析】 “舟次江南”是这首诗的首句,起兴。诗人在乘船途中,看到南方景色,心中不禁涌上一股喜悦之情,于是写下这两句诗。“挈笠”,拿着斗笠;“乘潮”,乘着涨潮的江水顺流而下。“逢幽”意为遇到幽静的地方或景物,“放篙”为划桨的意思。“鹤迹”,指水中游动的白鹤留下的水波痕迹。“莎色”,一种草,颜色浅黄。“僧袍”,僧人的衣襟。“胜事”,美好的事物。“偏得”,偶然得到。“兴来吟转高”,兴致来了
赠尹恒复中翰 早闻嘉遁辞芸阁,长羡风流一布袍。 林叟惯寻诗兴逸,岳僧频访道情高。 管教白发饶秋镜,别有丹砂胜绿醪。 知是罗浮题已遍,三朝曾不出蓬蒿。 注释: 1. 早闻嘉遁辞芸阁:很早就听说你辞去了官位隐居在书房里。 2. 长羡风流一布袍:常常羡慕那些穿着朴素的文人。 3. 林叟惯寻诗兴逸:山林中的老翁喜欢寻找诗歌的灵感。 4. 岳僧频访道情高:山中的和尚经常拜访寻求修炼之道的人。 5.
这首诗是诗人在访问融虚禅师的禅居时所作的,诗中赞美了禅师的闲适生活和高远的志向。以下是对每一句的翻译和注释: 1. 题融虚师禅居(赠给融虚禅师的诗) - 注释:题目直接说明这是一首送给融虚禅师的诗。 - 赏析:通过题目“题融虚师禅居”,我们得知这不仅仅是一首诗,而是作者对禅师生活状态的一种描绘与赞美。 2. 闲同溪上住(我与融虚禅师一同住在溪边) - 注释
【注释】 1. 小阁长开接海烟:小阁门常开着,迎接海中的烟雾。 2. 高虚无际思悠然:高高的山头,无边无际,思绪也飘渺而遥远。 3. 多时卧疾逢人少:长时间生病卧床,很少见到人。 4. 尽日闲吟只自怜:整天悠闲地吟诗,只为自怜自爱。 5. 暗数梅花过二月:暗地里计算着梅花盛开的时间已过了二月。 6. 偶拈芳草忆前年:偶然间想起春天的草木,怀念起去年的春天。 7. 生涯剩有巾瓢在
注释: 1. 春日喜不挂师还山:春天到来,我很高兴你没有回山里。 2. 别来频问讯,云水不离身:自从你走后,我经常打听你的近况,就像云和水一样陪伴着我。 3. 旧隐喜归日,疏林又值春:我以前隐居的地方,我很高兴它回来了。 4. 连朝花气早,入夜雨声新:连续几天早晨,花朵散发出清新的气息;晚上下雨时,声音也变得清脆。 5. 无限相亲意,幽居恰近邻:我对你的思念之情无法用言语表达,我的住所离你很近。
酬谢邺门见寄 频年转见故人疏,来往惟君每起予。 阁入早秋怜善病,溪流黄叶念幽居。 田园久复谋犹拙,花木闲栽贫自如。 昨过山中谈野事,喜添佳句寄双鱼。 译文: 我已经多年没有见到老朋友了,每次见面都给我带来惊喜和启发。 你经常来访让我感到高兴,我很高兴能和你分享我的想法。 我在阁子里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秋天的景色让我感到凄凉。 我经常想念你的家乡,那里的山水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贾岛的《题菊花》,全诗如下: 秋山菊自开,不待风霜催。 孤标独傲雪,清香远人怀。 幽径无人到,寒花独自开。 霜重深林色,无因照地来。 注释: - 秋山菊自开:秋天的时候,菊花自己开放。 - 不待风霜催:不用等风霜的催逼。 - 孤标独傲雪:只有它独自高耸着、傲然挺立,好像不怕严寒的雪花。 - 清香远人怀:它的香气远远飘散开来,让人心生思念。 - 幽径无人到
【注释】: ①“十年”句:指与含屿上人交往已有十年。含屿,在今浙江杭州,上人为杭州人。②吴门:苏州的别称,在今江苏苏州。③苕溪:在今浙江湖州。④南海:泛指南方。 【赏析】: 《夏日送含屿上人归杭州》是一首赠别诗。全诗四句,前两句写友情之深,后两句写离别之情。 “十年频结识,两粤遍曾游。”诗人与含屿上人在十年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曾在广东两省游历,饱览了当地的风光。“欲返吴门去,苕溪枕碧流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找出关键语句,然后进行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甲子”即1944年春天时写的。当时作者从上海迁居重庆后,生活比较清贫,因此心情抑郁而郁闷。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生活的艰辛,后两句写自己的感慨。 前两句:诗人自述因生活清寒而不得不频繁搬家,又逢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际,却感到岁月蹉跎,时光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三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