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屋频迁次,东风值早过。
耳惭聋太晚,发喜白偏多。
潭静雁无影,春归莺自歌。
浮生惟一笑,不必问如何。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找出关键语句,然后进行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甲子”即1944年春天时写的。当时作者从上海迁居重庆后,生活比较清贫,因此心情抑郁而郁闷。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生活的艰辛,后两句写自己的感慨。

前两句:诗人自述因生活清寒而不得不频繁搬家,又逢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际,却感到岁月蹉跎,时光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三句:诗人自比耳聋之人,感叹时不待人,光阴不再。

第四句:诗人自感年岁已高,白发日多,感叹生命之短和衰老之速。

第五句:描绘了一幅宁静幽美的景色,潭水静谧,没有飞鸟的影子;春天来临,燕子归来,莺儿歌唱。

第六句:诗人面对如此美景,内心却充满了惆怅和无奈,他只能以“浮生惟一笑”来抒发胸中郁结,表示自己并不去探究如何度过这人生。

【答案】

译文:

我因为生活清寒而经常搬家,又赶上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的时候,但觉得岁月已经白白地流逝了,心中不由悲从中来。

我把自己比作是聋人,感叹时光流逝得太快。

我自感年岁已老,白发日增,感叹生命之短和衰老之速。

我眼前展现的是一幅宁静美丽的景致,潭水静谧无波,没有飞舞的鸟儿;春天来临了,燕子归来,黄莺歌唱。

我面对如此美景却感到无比惆怅和无奈,我只能用一笑来表达内心的愁绪,表示自己并不去探究如何度过这人生。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抗战胜利后诗人心情抑郁、苦闷的七言绝句。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幽远凄清。

首句“移家频过次”交代诗人因生活贫困而不得不频繁搬家,又逢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际,却感到岁月蹉跎,时光虚度,不禁悲从中发。诗人自述因生活清寒而不得不频繁搬家,又逢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际,却感到岁月已经白白地流逝了,心中不由悲从中来。

颔联“耳惭聋太晚,发喜白偏多”用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耳惭聋者,感叹时不待人,光阴不再;发喜白者,自感年岁已大,白发日增。诗人自感年岁已老,白发日增,感叹生命之短和衰老之速。

颈联“潭静雁无影,春归莺自歌”,描写了一幅宁静幽美的景色。潭水静谧无波,没有飞舞的鸟儿;春天来临了,燕子归来,黄莺歌唱。诗人面对如此美景却感到无比惆怅和无奈,他只能用一笑来表达内心的愁绪,表示自己并不去探究如何度过这人生。

末联“浮生惟一笑,不必问如何”,诗人面对如此美景却感到无比惆怅和无奈,他只能用一笑来表达内心的愁绪,表示自己并不去探究如何度过这人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