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妙声
【注释】 夫椒:地名,在今江苏苏州附近。勾践:春秋末年越国的君主,曾战败于吴国。风:吹动。太湖:即太湖,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波:浪花。野老:乡村的老翁。亡国恨,指国家灭亡的仇恨。越人歌:越国的民间歌曲。 【译文】 太湖的风吹动波浪滚滚而来,吴国的勾践兵过这里踏着浪花前进。 那乡间的老人还不懂得亡国之恨,仍然唱着越国的民歌。 【赏析】 《东皋杂兴》共三首,这是其中第二首。诗人写太湖的美景
【注释】 东皋:指东园。杂兴:即随兴而作的诗文。开轩:打开窗子。洞庭:指湖南的洞庭湖,这里泛指湖泊。天河:银河。玉痕青:指新染成的青色,形容河水的颜色。琅玕(láng gān):一种美玉名,这里泛指水边的树木。烟中:雾中。翡翠翎(qíng):翠鸟的羽毛。 【译文】 一大早就起来开窗看洞庭湖,湖水映照出新染成青色的天。钓鱼时用丝线拂动水边的树根,发现有翠羽在雾中飘荡。 【赏析】
【注释】 闲斋:闲居的书房。 晚阴:傍晚的阴暗。 录事官:指崔宗文担任过的秘书省校书郎之职。 多时:很久。 赀(zī):财物,钱粮。 赏析: 此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崔宗文的思念之情。首联写自己独坐书房中,春日里庭院里的树木沐浴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幽静;颔联写友人崔宗文曾经来过成都草堂,而作者一直怀念着他;颈联写自己的官职虽高,但薪水微薄
【注释】 东皋杂兴:作者在《吴中四纪》序言中自述,“每遇良辰美景,辄取素琴横膝弹之。”这里泛指他游历江南所见的景物。 吴王避暑:吴王,指晋代的司马昱。他于大禹治水之前曾为吴王国王,因避乱居山阴(今绍兴)。 水殿风生白苎吟:水殿,泛指水上宫殿,即吴王避暑的地方。白苎,白茅编的草席。 野草荒烟那复识:野草,指野外草木,荒凉萧索;荒烟,指田野上空弥漫的烟雾,形容山阴一带荒凉的景象。这两句说
【注释】 1. 馆娃宫(bǎo wá gōng):春秋时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宫殿,在苏州西北。 2. 烟霏:烟雾弥漫。 3. 香消:香气消散。 4. 草露晞(xī):指草上的露水。晞,通“晞”,晒干。 5. 疑是春魂犹未灭:怀疑春天的灵魂还没有消散。 6. 寺门花落雉(zhì)朝飞:寺门前的花落下时,野鸡朝飞。 【赏析】 此诗写春景。首句写馆娃宫中的烟云缭绕,笼罩着一座空宫。这宫殿里
注释: 草露泠泠著屐行,野桥村巷不知名。 长庚如李天将曙,始听荒鸡第一声。 吴山晓行(吴地的早晨), 草露清凉着木屐行走, 野桥村巷都不知其名。 长庚星如李将军一样明亮, 天将破晓时才能听到那第一声报时之鸡鸣。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黎明时分,独自行走在吴地的山路上的情景。 “草露泠泠著屐行”,这句诗描述了清晨时分,草上的露水晶莹剔透,诗人穿着木屐走在这条小道上,感受着大自然的气息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方回的作品,全诗如下: 东皋杂兴 踞湖山南湖上村,古迹往往至今存。 若道土风不好义,何得此有分金墩。 注释: 东皋:指东边的湖边,即今天的杭州西湖一带。 杂兴:指随意吟咏的诗句。 踞:坐、靠。 湖山:指西湖周围的山和湖水。 南湖:指西湖中的一部分,即今之西湖十景之一的钱塘湖。 古迹:指古代遗留下来的建筑物和遗迹。 往往:时常,常常。 至今:到现在,直到现在。 若:如果。 道
【注释】 ①三高:指东晋的谢安、谢朗、谢玄兄弟三人,他们都是杰出的文学家。 ②西湖水:泛指西湖风景。 ③浦口:指钱塘江口。 ④已公:即“已公”,指唐代名士白居易。 【赏析】 《东皋杂兴》共八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全诗写诗人游览西湖时所见景物及感受,抒发自己退隐山林的思想。第一句写诗人从三高祠出发,沿西湖往西行,看到西湖水和长桥相通;第二句写湖滨景色,说人言此处可避世隐居,于是在湖边结庐而居
【注释】 东皋:地名,在今江苏苏州市东南。杂兴:随意写就的诗。东皋即指作者家乡附近的一个村落。梅雨季节,江南地区阴雨连绵,时值梅子黄熟之时。田家:农家。治:修理,耕种。青裙:指农妇的衣裙。携饷(xiǎo):拿东西送给别人。谁家妇:哪家的农妇。赤脚踏车:穿着红色的布鞋。傍:接近,靠近。舍郎:青年男子,年轻未婚的农民。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方回所作的一首田园诗。首句点明地点、时间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概括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结合题目要求来思考答案。“有鸟名脊令”,脊令,即鸊鷉,一种水鸟;“在原飞且鸣”,指鸊鷉在野外栖息、飞翔和鸣叫。颈联“人皆有兄弟,惟尔独多情”的意思是:人们都说,人生在世上应该有兄弟姐妹的相伴,可是只有你却如此地多情。意思是:我和你同姓,你是我的哥哥或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