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延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洪洞道中》。以下是诗句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 水面风翻野草香,岭头云盖夕曛黄。 - 译文:水面上风吹动着野草散发出阵阵香气,岭头上云彩覆盖着夕阳映照出黄色的光辉。 - 欲登高处马蹄缓,刚落店时人影长。 - 译文:想要登上高处,却感觉马蹄缓慢;刚刚在客栈休息时,人的影子显得格外漫长。 - 民到于今真梦梦,我行其野倍伥伥。 - 译文:百姓们至今仍然生活在梦中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峤的作品。李峤(644年—713年),字巨山,唐朝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唐朝大臣、文学家,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一。 题真定店壁 喜唱高梁出塞歌,忽随南雁渡滹沱。 四山落日连恒岳,万井空城吊尉佗。 饮马雄心新鬓发,飞龙残梦旧关河。 鼓行背水皆陈迹,取次登临古意多。 注释: 喜唱高梁出塞歌,忽随南雁渡滹沱。 欢喜地唱着高梁的出塞歌
【注释】 晴鸠:雨过天晴的布谷鸟。 麦天凉气似新秋:指初夏时节,麦田里的凉意像秋天一样。 红上楼:夕阳映照在楼上,使整个建筑显得一片红火。 【译文】 刚刚听到布谷鸟的叫声,又看到雨过天晴的布谷鸟,麦田里的凉意好像秋天一样。 绿树遮道马行缓慢,夕阳映照在楼上,整个建筑显得一片红火。 【赏析】 此诗写于作者任太常博士时,是一首咏史怀古诗。全诗以景起、以情转、以景结,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意境开阔
【注】 滑达:地名。警犍牛:指太原的名酒。徐沟:县名,位于山西省清徐县西南。宛丘:地名,在今河南省中牟县境内。 【赏析】 此诗写景抒情,寓情于景,以自然景物来抒发诗人的情怀。首句“春田滑达警犍牛”,点明地点和物候,写出了春耕时节的景象;次句“处处枌杨似宛丘”,写遍野柳丝如烟,杨柳依依,景色迷人;三句“雪后晚风禁不得,一刀寒月过徐沟”,写冬末春初,雪后的傍晚天气寒冷,而月亮则皎洁如刀,照彻整个徐沟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冬季夜晚室内温暖景象的诗句。下面是对每一句的解释: 1. “暖炕”: - 注释:炕,一种北方常见的取暖设备,多用砖石或木料搭建。 - 赏析:诗的开篇就点明了主题——冬天的温暖。"暖炕"一词,让人联想到了冬日里,一家人围坐在炕边共享天伦之乐的场景。 2. “红泥一窟尽迷香”: - 注释:红泥指烧红的泥土,可能是用于铺设炕面的材料。 -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炕面被烧得发红
竹火笼 缭綟成文色正黄,轻圆不似女儿箱。 凰鞋双踏红帮瘦,兽炭徐添白屑香。 翠袜斜开劳稳抱,绣衾高矗得深藏。 雪猧恋暖驱还至,莫漫提携过别房。 译文: 竹火笼制作精美,色泽纯正如黄。轻巧的圆筒形,与女儿们用的箱子迥异。 凤凰鞋一双踏上去,红色的鞋帮显得更加纤细。燃烧的是兽炭,缓缓添加着香气。 翠绿色的袜子倾斜着放置,便于稳妥地抱住火笼。绣有花纹的被子高高竖起,便于深藏在床底。
诗句释义: 1. “暖炕”:描述的是冬日里,一个被火炉烤热的舒适床铺。 2. “土锉冰镫共一盘”:土锉(土制的磨石)和冰镫(一种冬天使用的照明工具)一起放在同一个盘子中,形容冬天生活简朴而有趣,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3. “冬烘身世等闲看”:通过对比四季,强调了冬天虽然寒冷,但也能体会到人生的平淡与宁静。 4. “不辞入夜衾绸薄”:不怕晚上温度低,盖着薄绸缎的被子也感到温暖
题太原店壁 西寨村边乌㹀牛,乱山何处觅潜丘。 客途最好逢三月,杨柳飞花水满沟。 注释:在太原的一家客栈墙上题诗。西寨村边,有一头黑牛正在吃草;乱山之中,哪里能找到潜丘呢?最好的是在这春暖花开的三月里,杨柳依依,飞絮飘落,河水涨满沟渠。赏析:这首七绝描绘了春天的景色。首句写黑牛,次句写乱山,都是以景衬情,暗寓诗人的羁旅之愁。后两句写三月景色,点出题面“题太原店壁”。这两句写得尤为生动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语言风格的理解掌握,要求学生把握诗意,分析诗中运用的手法及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万顷鸦龙水,来从青海湾”,写海之浩渺,无边无际。“漉金沙共宝,裁砚石同顽。”以沙砾比喻金沙,以砚台比顽石,说明作者把淘洗出来的金沙看作珍宝;把淘出来的沙砾当作顽石,表现了作者对淘金者艰苦劳作的认可,也表明了作者对淘金者艰辛生活的同情。“比户甘黄菽,当关列赤菅”,写人们生活贫困
【注释】 1. 登登敲炭灰:形容敲击木炭时发出的声音。 2. 岚气逐人来:山中云雾缭绕,随着人行走而飘散开去。 3. 终古三更雨:整年整月都在下雨,没有一天停歇。 4. 碉门红石崛:碉门的红色岩石矗立起来。 5. 野店白麻开:野外的小旅馆用白色的麻布作为装饰。 6. 居人身毒回: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被瘴疠之气所困扰。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和人文环境的诗。诗人通过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山间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