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燮
【释义】 春风使雨水打湿了郊野原野,春水流淌着仿佛又留下旧的痕迹。偏僻小路上令人感到寂寞,只有几户人家的茅屋柴门。 【赏析】 《郊外即事七首》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之一。此诗写春天景色,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深厚情感。全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 首句“春风簸雨湿郊原”,写春天的风雨和郊野的原野。“春风”二字点明季节,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簸”字写出了春风的劲力,使细雨打湿了郊野原野
【注释】 雨声:指雨打在树叶上的声音。初断:刚刚停止。长空:高远的天空。施巨手:施展巨大的力量。氛翳:云雾、烟霾。 【赏析】 《郊行即景》七首是杜甫晚年的一组诗,共七首。诗人晚年时,因战乱流离而生活困苦,但仍然关心国家和人民疾苦。这组诗以“郊野”为题,反映了他晚年的心境,表达了他对国事的担忧之情。 前四句是第一首,写郊外的景色。“雨声初断暮云横”,描绘了一幅雨后傍晚的景象。雨打在树叶上
【注释】 郊外:泛指野外。即事:眼前之事。取次:任意,随意。何当:何时。 【赏析】 这是一首咏梅的七绝。此诗前两句写梅,后两句写人。首句“清香忽向暗中来”,是说在浓重的黑暗中忽然闻到了梅花的清香。这种描写手法非常形象生动,给人以清新、明净的感觉。次句“应为梅花取次开”,是说这香气是梅花有意无意地散发出来的。梅花虽然不娇媚,但它却有一股清高之气。诗人用“取次开”三字,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
【注释】: 阴云散去,晴光明媚,拄着藜杖,逍遥自在,心满意足。月色渐暗,风劲风细,正是春天浴沂的好时节。 【赏析】: 《郊居杂咏》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此组诗描写了作者在郊外即兴的所见所感,其中“野老不厌野,春事正堪时”一句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注释:刚从尘土中走出,俯视清澈的泉水,心情澄澈,精神振奋。世间有如此清澈的泉水,是因为它源头清纯,水质纯净。 赏析:这是一首咏泉诗,诗人以“澄泓”喻指清泉,以“莹彻心神眼倍明”描绘出泉水晶莹剔透、清澈明亮的景象,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泉水给人带来的愉悦感和清凉感,表达了作者对这泉水的喜爱之情。同时,诗人也赞美了这泉水源头清纯、水质纯净的特点,进一步突出了泉水的美好品质。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诗句大意:袁燮在《再用前韵二首》中表达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的独到理解。袁燮(1248年—1327年),字和叔,号潇湘人,浙江慈溪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其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优美流畅,富有哲理性。以下是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诗句释义: - 无味之中味最长:在这里,袁燮用“无味”来描绘自然界最朴素无华的状态,而“长”则强调了这种状态的持久与深远。 - 东湖居士独先尝
道人怪我年如许,宿债胡为未尽偿。 宁识吾心烈于火,得归林下便清凉。 注释: 《赠卜道人二首》是宋代诗人袁燮的作品之一。这首诗描绘了卜道人对诗人年岁的惊讶和宿债未偿的感叹。诗人表达了内心的激烈情感,以及渴望归隐山林、寻求清凉的愿望。 赏析: 袁燮的《赠卜道人二首》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诗中通过对比宿债未偿和内心情感的强烈
【注释】 浮世:尘世,俗世。营营:忙碌不停的样子。自私:利己。参:同“掺”,掺杂。落叶与枯枝:指秋天的景象。西来:指从西方而来。面壁:佛家语,指面壁坐禅。圆通:即智通,佛教禅宗的术语。几首诗:几首诗歌。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一次偶然机会中听到一位圆通禅师吟诵他的《和韵二》而写的。诗人对这位老和尚的诗句十分赞赏,便请他吟诵自己的《和圆通禅老韵二》,并请他作诗一首回赠自己,以表谢意
注释: 新诗的皪缀明玑,道行清通照碧溪。 尘埃无因到兰若,聊将两绝当留题。 译文: 新诗的光彩如同明玑般璀璨,道路通畅明亮照耀在碧绿的溪流上。 尘埃没有原因地来到了兰若寺,姑且用这两首诗来作为纪念。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志诗。全篇写景抒情,以新诗比明玑,以道路喻碧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新诗的光辉灿烂和清新高洁。 前两句,诗人以新颖的想象,巧妙地把新诗比作明净如玑的明珠,比作道路两旁的碧绿溪水
【注】 1. "天童监寺":天童寺,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 2. 译文:我本来生活简朴,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是珍视和尊重那些高尚的人,他们没有抛弃我。 3. 译文:我自认为没有任何值得夸耀的才能或成就,怎么能有两篇诗歌呢?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我的认识和反思。诗人自称“平生朴拙”,意思是他的生活简单朴素,没有什么特别的才华或成就。他对此并不感到自豪或自卑,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