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岩
【注释】 1. 刘世疏庵:即刘敞(1019-1068),宋代诗人。 2. 乱草枯茅町疃场:意思是说,荒芜的田野上只有杂草和枯萎的茅草。 3. 寒风卷地日荒荒:意思是说寒风吹过,大地被吹得荒凉。 4. 有来提起山庵话,又是先生朽骨香:意思是说有人在谈论着山里的小庙,又说到先生的遗骨仍然散发出香气。 【赏析】 这首诗是刘敞在描述他家乡的景象。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荒凉的景象,后两句写的人对先生的怀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五峰堂为僧友所修广修院的题赠之作。诗中表达了对寺院的赞美以及僧人修行的虔诚。 首句,“别去招提恰十霜”,描绘了寺庙在霜降时节的景象。这里的“招提”指的是佛教寺院,而“十霜”则是指深秋时节霜降的时间。霜降是秋季的一个重要节气,此时气温下降,大地一片萧条,但在这个季节里,却有着别样的美。 颔联,“几番梦到五峰堂。”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五峰堂的思念之情
【注释】 华池:指华严寺。钟:寺庙的钟鼓声。吃饭东西寺:在华严寺内用餐。就水烹茶:在华严寺内的池塘里煮茶。上下池:指华严寺内的上下两池。二百年:指唐僖宗乾符五年(878)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后,唐代宗逃到陕州时所立之“永泰元年”碑。摩挲:抚摸;抚摩。苔藓:青苔和嫩草。西时:傍晚时分。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当时诗人任中书舍人。诗人游华严寺,见壁上“永泰元年”四字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把握。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逐句分析,结合题目要求进行答题。 “双溪”即双溪山,在今湖南桂阳西南。“翠岭”指双溪山。“相逢”“却同流”意思是:双溪与翠岭两水相汇时,却一同流淌下去。“冷光”指瀑布飞泻的水流,像镜子一样明亮。“探借”是借用的意思。“山间六月秋”,意指山中清凉之境胜过深秋。 【答案】 译文: 翠岭双溪水汇聚一处
翠盖峰 烟际亭亭出古崖,几层翠盖倚天开。 铿然风向林梢过,知有神仙玉佩来。 注释: 翠盖峰:指山峰像翠绿的盖子一样耸立在云雾之上,形容山势高峻、挺拔。 烟际亭亭出古崖:烟雾笼罩着山间,山崖若隐若现,如同亭亭玉立的女子。 几层翠盖倚天开:山峰如几层翠绿色的伞盖,高高地撑起,与天空相接。 铿然风向林梢过:风吹过树林的梢头,发出清脆的声音。 知有神仙玉佩来:似乎可以感受到神仙的气息
【注释】 三游洞:位于安徽省黟县宏村。明万历年间,御史王志道游览三游洞,见其“幽深窈窕,有如仙境”,乃作《三游洞》诗一首。清康熙间,黟县令刘公又重修三游洞,并题写楹联:“清风披拂藓苔痕,洞里仙乡万古春。”。 【赏析】 全诗以“游”字为线索,将“游”与“独”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独特见解,抒发了诗人的情怀。 首句“清风披拂藓苔痕,洞里仙乡万古春”。清风轻拂着长满青苔的洞口,仿佛是神仙的居处
十丈洞 水从洞口泻玻璃,松桧林中日影低。 胜景略无人避世,始知不是武林溪。 注释: - 十丈洞:地名,位于中国四川省宜宾市境内,因洞内景色奇特而著名。 - 水从洞口泻玻璃:形容水流清澈透明如同玻璃般晶莹。 - 松桧林中日影低:描绘了洞内的松树和桧树茂密,阳光穿过树林时被树叶遮挡,形成美丽的光影效果。 - 胜景略无人避世:形容这里的风景非常美丽,以至于连避世的人也会被吸引而来。 - 始知不是武林溪
【注释】 清漪潭:在今安徽桐城。双溪:指东流的肥、西流的派,两水合流后汇入长江。镜平:像镜子一样平整。萦回:曲折环绕。文:花纹。眼明:明亮。谁相对:与谁相映成趣。只有:只有……才。白鹭:一种水鸟。 【译文】 双溪之水流出,水面如镜般平静。曲折环绕遇石便成纹路。水波明净谁与你相伴?惟有飞来群白鹭。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清漪潭风光画面。首句写景,“出”字写出泉水的源远流长;“似镜平”
注释:一生不追求名声,平时也不吟咏招隐诗。为什么山会刻出大字,名气却让众人知晓?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对当时社会上的文人墨客的一种讽刺。作者认为,那些追求名利的人,虽然在文字上有所成就,但最终却无法逃脱众人的眼红。而那些真正有才华、有品德的人,虽然在表面上默默无闻,但却能得到真正的认同和尊重。这首诗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文人追求名利的不满和批判
诗句释义: - 双峰: 指的是山峰。 - 仙洞深沉杳不扃: 仙洞(神话中的仙人居住之地)深邃且幽静,难以打开。 - 层峦双耸插天青: 山峦层层叠叠,高耸入云,颜色为青绿色。 - 矞云常抱山头石: 云雾时常围绕在山头,如同拥抱着岩石。 - 曾是前朝岳降灵: 这座山曾是前朝的帝王降生的地点,具有神圣的气息。 译文: 深邃的仙洞隐藏着无数的秘密,仿佛被神秘力量封闭。 山峦层叠,直插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