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佃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诗。前四句赞美芍药的艳丽,后四句则抒发了对世事的感慨。诗人在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芍药的艳丽,表达了对世事的感慨和无奈之情。 【答案】
依韵和再开芍药十六首·其十六 春风归去无烦忧,独赏花中醉眼游。 未必此生非前缘,何须羡慕古人留。 赌酒排盘笑语喧,借笔勾勒画红颜。 年华易逝莫轻抛,莫让春光误芳华。 注释: 1.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押东韵,体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2.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陆佃守颍州时期,通过对芍药的描写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3. 诗句“未必此生非前缘”
诗句解析: 1. “牡丹犹自欲推先” - 牡丹仍然想要领先。 - 注释:牡丹(花名),欲,想要。 - 赏析:牡丹以其艳丽和高贵著称,常常被视为美丽与尊贵的象征。这里的“欲推先”表达了牡丹的自信和骄傲,即使在其他植物之后也毫不逊色。 2. “传语诸花莫恨偏” - 告诉其它的花不要因为偏斜而感到悲伤。 - 注释:传语,传达信息;诸花,各种花卉;恨,悲伤。 - 赏析:牡丹的自信不仅体现在其外观上
依韵和再开芍药十六首 诗成赢得锦袍先,自是高才遣将偏。稀遇仙丹时下熟,荐惊神女梦中圆。丹梯直上三千级,间气于今五百年。为报百花休暗恨,便开三度也由天。 注释与译文: - 七言律诗,押东韵; - 原按:这首诗是陆佃守颍州期间所作; - 第二首自注云:“今岁闰月,两见中秋。”以《哲宗纪》考之,则元祐六年也。是年佃初补外,故诗中多寄托语; - 第一句“诗成赢得锦袍先”意指诗人通过诗歌赢得了荣誉;
【译文】 来时宾客正谈空,更值僧斋饭一中。 便拟商量归慧日,豫传消息与香风。 夏蚕三叶空馀绿,秋木重花祇浪红。 惟有此花花与子,两曾相见是神功。 注释: 1. 依韵和再开芍药十六首:这首诗是作者根据前人的作品《芍药》而作的,共十六首。 2. 来时宾客正谈空:指诗人来到此处,有客人正在谈论佛教中的空无之境界。 3. 更值僧斋饭一中:意思是更加有幸能在这个时候在寺庙里吃上一顿午饭。 4.
依韵和再开芍药十六首 其十六 谁言见惯是司空,旧说扬州未必中。 可是两三千处月,能如二十五般风。 依稀仙帐魂今返,遭遇神针肉更红。 却得蓬蒿遮蔽力,便教重见太平功。 注释 - 司空:古代官职名称,此处借指诗人。 - 扬州:古地名,这里可能是指历史上的扬州地区或者是诗人所居之地。 - 二十五般风:形容风的多样性与独特性,二十五可能指的是不同的风向或是某种特定的风。 - 蓬蒿遮蔽力
诗句解释与译文: 1. 依韵和再开芍药十六首 - 这首诗是作者为重新绽放的芍药花而作的诗。 2. 阿谁莲步拟搀先,相见从他次数偏 - 阿谁(何人)莲步轻盈,想要走在你前面;但见你频频来,我只好随从。 3. 曾学驻颜知药喜,免教渝约问蓍圆 - 我也曾尝试过寻找能够驻颜不老之药,但知道这是徒劳无功的,因此不再追问占卜吉凶之事了。 4. 春风省识非平日,昏雾中看类老年 - 我似乎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
我们来看第一句:“十方生灭尽虚空”,这是整首诗的第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佛教中,宇宙的一切都是在不断地生灭变化之中,而这一切都发生在无尽的虚空之中。这里,“十方”指的是佛教中的十个方向,包括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上、下等方位,代表着宇宙的所有地方和方向。“生灭”则是指世间万物的变化和生死轮回。 我们看第二句:“往往看花似醉中”。这里的“往往”意味着经常或常常
注释: 1. 市井初传为一空:市场和街巷里最初传出的消息是说牡丹花已经凋零。 2. 直疑伊洛谩当中:我怀疑那些说洛阳牡丹盛开的传言是不真实的。 3. 别承仙掌非时露:别承仙人掌管的玉盘,不是在合适的季节露水。 4. 剩占薰弦几日风:只占了几天时间,就被风吹走了。 5. 自愧霜髭难更黑:我很惭愧自己的胡须像霜一样白了。 6. 谁怜粉面不长红:谁会怜惜那没有血色的脸? 7. 岂惟画史愁传貌
【注释】 依韵和再开芍药十六首 一番风信作花先,未必春工会党偏。 玉杵买来容再睹,金钗分与却重圆。 几回众里知谁似,一堕人间有几年。 我是玉皇香案吏,可能相与便朝天。 【赏析】 《依韵和重开芍药》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七绝。 王安石在变法之前,曾为江宁(今南京市)通判,他在任上看到当地人民生活困苦,就向朝廷请求救济,但遭到宰相吕惠卿的拒绝。他写诗《感事》云:“我年五十强,自喜除书早。君门三度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