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极
【注释】 真珠帘:指用珍珠制成的窗帘。变离声:形容宫中的离别之声。嫱妃:指宫女。掩袂听:掩着衣袖,侧着耳朵倾听。牢愁:深深的忧愁。三万斛:形容愁苦很多。大梁城:指汴州。这里借指宋徽宗被俘后的京城开封。 赏析: 这首词作于北宋灭亡后、金朝建立之前,是作者被俘北去途中所作。 上阕以景物描写衬托气氛,表现了被俘者内心的悲愤、痛苦和无奈。 起句“真珠帘下变离声”,写在皇宫中听到离别的声音
注释:吴大帝,指三国时期的吴国皇帝孙权。斗大,形容很小。楚巫,指古代楚国的巫师。故国神游,指回到故乡的精神享受。抚掌,用手拍掌,表示高兴。芦花枫叶,泛指秋天的景色。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悼念逝去亲人的诗歌。诗人通过回忆过去和想象未来,展现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首句“曾将一剑定全吴”,表现了他在统一国家过程中的英勇形象。第二句“斗大祠庭泣楚巫”则描绘了他祭祀的场景。第三句“故国神游应抚掌”
注释: 乘时草窃岂无人,三主相传事有因。 毕竟老天怜一念,据敖为粥活饥民。 乘机窃取时机者难道没有人?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历史是众所周知的。 上天可怜他的一念之仁,让他成为熬粥,来救济那些饥民。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三国时期,曹操在混乱中崛起,他利用各种手段夺取天下的故事。诗人通过“乘时草窃岂无人”表达了曹操善于利用机会的特点
五马渡 仲达欺孤与操同,岂能长世抚提封。 瑶图暗换君知否,班特浮江自化龙。 赏析: 这首《五马渡》诗,是宋代诗人曾极对西晋末年司马氏五王南渡长江的一段历史记载。在这首诗中,曾极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五马渡的历史背景和司马氏五王南下渡江的故事,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历史的尊重。 诗中的“仲达欺孤与操同,岂能长世抚提封”一句,通过“欺孤”和“抚提封”两个关键词
【注释】 八功德水:指佛经中所说的八种功德,即常、乐、我、净、施、戒、禅。 数斛供厨:用几斛水来供厨房之用。 供厨:供人食用。 替八珍:代替八种美味的食物。 中涵百衲烟霞色:水中蕴含着百衲(百衲衣)的烟霞之色。 百衲:指僧众的衣服,因袈裟缝缀成百衲而得名。 中涵:蕴藏在。 百衲烟霞色:百衲衣所蕴涵的烟霞般的色彩。 齐梁:指南北朝时期的齐和梁。当时,佛教盛行于中国,佛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相互交融
【注释】 儿辈:指谢玄的儿子谢琰和侄儿谢琰之。 晋鼎:指东晋的传国玺,即“传国玺”。 云母车:用云母装饰的车,是贵重的车,用来象征国家政权。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任太常少卿时所作。诗人当时正奉诏撰文祭奠谢玄庙。谢玄,字元秀,小名檀道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大将,曾率军大破前燕、后秦、北魏等,收复了北方大片失地。诗人对谢玄的功绩十分钦佩。
解析与翻译 - 采石渡: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江三峡之一的瞿塘峡口,因江边有采石矶而得名。 - 石琢浮屠:意为用石头雕刻而成的佛塔或佛像,泛指寺庙或佛教文化的象征。 - 兴亡岁久已成尘:形容历史变迁,世事如烟,昔日的辉煌和兴衰已经化为尘埃。 - 长江静夜芦花月:描绘夜晚长江宁静的景象以及飘散在月光下的芦苇花。 - 莫信牵愁拨棹人:意指不要被那些试图通过饮酒解忧的人所误导。 注释与赏析 1.
【注释】 德隐:指唐德宗李适。前星:北斗星,古人认为它代表帝王的寿命。和:和谐。山隈(wēi):山坳,山边。水曲:河流弯曲处。庙何多:庙宇为什么这么多。皇孙:皇帝的孙子,即唐宣宗李忱的儿子。不得承天统:不能继承帝位。而翁:你的父亲。恨蜡鹅:恨不能像祭神用蜡鹅那样祭祀祖先。 【译文】 德宗德高望重,百姓安居乐业,和谐统一。 德宗在世时,天下安定;去世后,子孙无法承继皇位,我仍然怀念他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和思想观点,并结合诗句加以理解。本题中,“乐官山”是题目,“城破辕门宴赏频,伶伦执乐泪横巾。骈头就戮缘家国,愧死南归结绶人”是这首诗的注释,要结合注释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城破辕门宴赏频,伶伦执乐泪横巾”,意思是:城破时,我常常到辕门去观赏歌舞宴会,看到伶伦等音乐家流着眼泪弹奏乐器。这里
诗句释义 第1句:白鹭洲 - 江水悠悠绿染衣:描绘了洲上植被茂盛、色彩斑斓的景象,江水缓缓流动,仿佛为洲上增添了一层绿色。 - 淮山渺渺翠成围:描绘了淮山连绵起伏,郁郁葱葱,如同一道绿色的屏障。 第2句:南朝鹭序归何处 - 唯见沧洲白鸟飞:描述了南唐时期的鹭鸶群落归来的景象,但具体归处已不可考,只能看到那白鸟在洲上自由飞翔。 第3句:惟闻沧洲鹤唳风 - 鹤唳风清月明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