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应时
【注】:1、辛亥:指唐僖宗干符三年,即公元876年。2、“长至”:古代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冬季的中气,冬至日后第十七天,即夏历十一月中下旬。3、“二首”:《全唐诗》作《长至后二首》。4、“惊时序”:感到岁月易逝,人事变迁,如草木惊霜之速。5、“冬温少冱阴”:冬日虽寒,但阳光不闭,所以天气尚暖。6、“物理”:指天象变化。7、“阳复见天心”:太阳重新出现,是阳气开始回升的表现。8、“圣主”:指唐宣宗
秋夜书怀 金行肃物岁功成,银汉西斜夜气清。 淡月似为吾辈款,短檠深见古人情。 候虫促织巧能语,露叶堕林微有声。 自笑何为法天运,只将心事卜前程。 注释: 1. 金行肃物岁功成:秋天的农事已经结束了。肃,收束。物,事物。 2. 银汉西斜夜气清:银河西边斜照,夜色清新宁静。 3. 淡月似为吾辈款:淡淡的月光似乎在款待我等。 4. 短檠深见古人情:微弱的灯光下显现出古人的情感。 5. 候虫促织巧能语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诗人登上凤凰台后所见的美景,后四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认识和对神仙长生不死的渴望。 首联“图书粲东壁,星斗下西楼”,描绘了凤凰台上壮丽的景物。东壁图书璀璨,西楼星斗闪烁,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气氛。这里的“图书”指的是古代的经书,象征着学问和智慧;“星斗”则是指夜空中的星星,代表着自然之美和宇宙之广阔
山居三首 行年当耳顺,涉世尚心劳。 倦矣归三径,皤然愧二毛。 留诗羞茗供,为客酿松醪。 晚照横篱落,呼儿课楚骚。 注释: 1. 山居三首:作者自编的一组以山居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2. 行年当耳顺:年龄将近五十岁的人应该到了耳顺之年,也就是知天命的年龄。 3. 涉世尚心劳:在人世间经历种种磨难,内心依然感到劳累。 4. 倦矣归三径:已经厌倦了繁杂的世事,想要回归到自然之中,过一种隐居的生活。三径
【注释】 小小园林畔:小小的园林在山边。 萧萧丛薄间:形容树木茂密。 茅檐:茅草做的屋舍的屋檐。 幽隐:隐约,指房屋位置偏僻。 竹径:竹林中的小径。 犬吠:狗叫。 溪头客:住在溪边的客人。 日衔窗外山:太阳照进窗户。 遗编淡相对,身世觉高闲:指隐居生活。遗编,遗留下的书稿。 【赏析】 《山居三首》是唐代文学家储光羲的一组诗,共有三首。此组诗描写了一幅宁静幽雅的山居图景,抒发诗人远离尘嚣,向往自然
【注释】 屏迹:隐居。衡门:衡门之下,即隐士居所。衰迟:衰老。始生:出生。儿曹:指儿子们。夕:傍晚或夜晚。来日:明天。苦:何等艰难。馀生:剩下的日子,即余暇时间。累渐轻:渐渐减轻。乐亲惟养志:为了孝顺双亲,只有保持自己的志向。外物本非荣:外在的东西本来就不是荣耀的。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所作,诗风平淡自然,不尚雕饰,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对亲情的深刻体味和独特理解。 首联“屏迹衡门下
山居三首 雨湿茅茨暗,日长天气温。 心闲忘物累,足懒出柴门。 风静收云脚,山高露月痕。 儿童展编简,灯火又黄昏。 注释: 1. 茅茨:用茅草盖成的屋顶。 2. 温:温和,温暖。 3. 心闲:心情悠闲自在。 4. 物累:世俗的烦恼和困扰。 5. 足懒:腿懒得不想出门。 6. 风静:风势很平稳。 7. 云脚:云的边缘或边缘的阴影。 8. 山高:山很高。 9. 露月痕:月亮的光影落在露水上。 10.
注释: 1. 辛亥长至后二首 2. 清台:指朝廷。 3. 云物祥:指皇帝的诏书和命令。 4. 身老大:形容自己年老体衰。 5. 渐喜日舒长:逐渐喜欢日子过得长久。 6. 芹泮三益友:指与自己有恩德的人。 7. 芸窗一炷香:指读书人烧香祈祷,以求得功名利禄。 赏析: 辛亥长至后二首是宋代诗人苏舜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组诗作品。此诗描绘了作者在遥想清台上,已书云物祥的情景
入夜 入夜雨声细,小窗灯影寒。 译文:入夜时分,雨水的声音轻轻细密,小小的窗户前灯光闪烁,显得有些凄凉。 注释:入夜:夜晚降临;雨声细细:雨点淅沥的声音细小而连绵;小窗:小窗户;灯影:灯光投射的影子;寒:冷; 赏析:诗的首句通过听觉和视觉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幽暗的夜晚场景,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第二句则通过光影的对比,更加强了这一氛围。 僻居成懒惰,饱食幸平安。 译文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全诗,了解诗意,然后逐句分析,最后理解诗歌内容并加以赏析。此诗大意:感叹过去英武豪迈,如今却成了衰老之人。近年头上尽白了头发,今天耳朵还是聋的。地位低下没有官职,是非得失随风而去。难以觉悟反听,境界已经消融。 【答案】 译文:感叹过去英武豪迈,如今却成了衰老之人。近年头上尽白了头发,今天耳朵还是聋的。地位低下没有官职,是非得失随风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