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法泰
这首诗是一首关于修行的诗句,表达了对佛法修行的深刻理解。 1. 注释: - 咄咄:一种感叹声,表示惊讶或疑惑。 - 生:指佛教徒的俗家弟子。 - 穿云俊鹘摩青天:形容鸟儿飞翔时划破天际的景象。 - 抬眸一顾十万里:形容目光远大,能看遍千山万水。 - 林间钝羽空忙然:比喻那些没有修行、无法领悟佛法的人。 - 求解会,著言诠:寻找答案和解释。 - 还同日午打三更:与白天一样忙碌,不分昼夜。 -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三角牯牛独自跳舞,两轮石磨绕空飞舞。新生的孩子挥舞着铁棒,直上须弥山打一槌。 三角牯牛:指一头独角的公牛。三角是其特征,牯则是古代对公牛的称呼。 独脚舞:形容公牛在跳舞时,只有一只脚在移动,非常滑稽可笑。 两轮石磨:指石磨上的两个轮子在转动。 绕空飞:意思是石磨在旋转时,就像在空中飞翔一样。 新生孩子:指的是刚出生不久的孩子。 擎铁棒:形容孩子手中的铁棒非常沉重
赞达磨 泛舶来梁自普通,一锤击碎有为功。 谁云面壁无言说,争奈当门齿露风。 注释:赞达磨是佛教用语,指佛祖在菩提树下悟道后,由摩诃迦叶尊者传法给须菩提,须菩提受具足戒后,向释迦牟尼佛请益。 泛舶来梁自普通:泛舟的船只抵达梁朝(今属河南)时。自普通:自从梁武帝萧衍统治时期。 一锤击碎有为功:指佛祖在菩提树下悟道后,由摩诃迦叶尊者传法给须菩提,须菩提受具足戒后,向释迦牟尼佛请益
【注释】 偈:佛教用语,即诗。偈十三首指佛教的一首长诗。其三:这是《偈十三首》的第3首。开口错,合口丧,明眼衲僧无伎俩:意谓僧人开口说话时,就会说出不合道理的话;合口说时,就会说出不恰当的话,因此明眼的和尚没有说话的技巧。 春风吹落桃李花,淡烟疏雨笼青嶂:意思是春天的风轻轻吹落了桃花和李花,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雨雾笼罩着青山。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物诗,借春风
达得人空法空,未称祖师家风。 体得全用全照,亦非衲僧要妙。 直须打破牢关,识取向上一窍。 注释: - 达得人空法空:悟到了人空和法空的境界。 - 未称祖师家风:还没有达到祖师的家风境界。 - 体得全用全照:完全领会了佛法的全貌。 - 亦非衲僧要妙:这也不是禅宗僧人所追求的精妙之境。 - 直须打破牢关:必须冲破束缚。 - 识取向上一窍:认识到了通往上乘佛道的窍门。 赏析:
【注释】 四时:一年四季。般若:佛教语,指空寂之理;这里指万物的本原。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夏景:夏季景色。梅杏:梅花与杏花。嚼红:形容梅杏花开鲜艳。山前:山上。麦熟:麦子成熟。当机:面对事情的时机。举扬:举起,表示要采取行动。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通过“梅杏”和“麦子”、“山前”与“一一”的对仗,以及春夏秋冬四季景物的变化来表达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首句“万木扶疏夏景长”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冬日山林景象的诗。下面是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诗句释义与翻译: 1. 林木萧条复本根:树木因寒冷变得萧条,但它们的根基依旧坚固不变。 2. 严霜冻雪锁松门:严寒的霜冻和雪花封锁了松树的大门。 3. 地炉煨火通身暖:在地炉里生起火来,整个人都被温暖包围。 4. 寒暑到来休更论:寒暑交替时不再去讨论它们。 译文: 林木萧瑟又回到它们的根上,严冬的霜冻和雪覆盖着松树林。
一叶落,天下秋,看看空际火云收。 万里长江净如练,谢家人不在渔舟。 注释: 一叶落,天下秋:一片叶子落下,秋天到来。 看看空际火云收:看看,一会儿的意思。空际,空中。火云,即火烧云。收,收起。 万里长江净如练:万里长江,形容长江之长。净如练,像洁白的丝织品一样。 谢家人不在渔舟:谢家,泛指有权势的家族。不在,不在这里。渔舟,渔船
【注释】 四时:四季。般若:佛教语,意为智慧,即“慧”。春:春天。野华:野花。芳草:草木。翻新:重新生长。灵山:佛寺名。佳致:美好的景致,此处指景色。当年:过去的岁月。微笑人:笑眯眯的人。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全诗语言平实,意境深远,充满了对自然之美、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之情。 首句“日暖风和天地春”,诗人以“日暖风和”形容春天的温暖与舒适,以“天地春”形容大自然的美好与生机勃勃
【注释】 四时般若:泛指佛教中所说的一切法。般若,佛教语,指智慧,即“空”的意思。 三句:即三句偈。转:变化,指转变。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诗,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对佛法的感悟。诗的前两句写黄叶落尽,天空无云,大地一片清朗宁静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清净。后两句则是通过风的变化,来表现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迁。诗人通过这种自然景象的变化,表达了自己对佛法的领悟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