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昙华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大慧禅师的诗,表达了对禅师智慧和德行的敬仰之情。以下是逐句的翻译和赏析: 1. 人天之师,佛祖榜样。 - "人天之师"指的是禅宗大师,他们像佛陀一样为众生指点迷津。 - "佛祖榜样"强调了禅师在修行道路上的引领作用,他们的行为和教诲对佛教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顶𩕳一著,匙挑不上。 - "顶𩕳"指的是头顶的佛光,"一著"表示某种独特的修行方法或境界。 -
赞程宗古承务 庞居士悟心于马驹言下,裴相国得大用于黄檗棒头。 注释:庞居士在马驹的言行中悟出了道理,裴相国则在黄檗禅师的棒头得到了大悟。 译文:《赞程宗古承务》这首诗赞扬了程宗古先生继承了先贤的智慧,以及他继承和发扬这些智慧的方式。 虽相去数百年间,其金声玉振联环不断。 注释:虽然相隔数百年,但他的影响力如同金子的声音和玉石的振动一样,持续不断地传递着。 译文
【赏析】 《赞李知府朝议》是宋代陈师道创作的一首七言诗。这首诗以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方式,对李知府的政绩、人品进行了高度的评价。 诗人在诗的开头就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人言公死,我言公在。”意思是别人都说李知府已经死了,但我认为他还在。这种观点体现了诗人对李知府的高度信任和坚定的信念。 诗人进一步展开论述:“在在在何处?清风动天籁。”这句诗的意思是:李知府在哪里呢?他的清廉正直如同清风一样
注释: 清源居士:即鉴禅师,以“清源”为号。顶门著:头顶上的门。从本已来自寥廓:本来来自空旷无垠的地方。更透吾家向上关:更加通达我家向上的道路。活鱍鱍:形容声音大而乱。地难收捉:大地也难以捕捉。风尘草动:草木随风摇曳,尘土飞扬。鉴来端:指鉴禅师的法眼如镜,能映出事物的真实面貌。临机八面:面对各种情况都能灵活应对。初无作:一开始就没有做出反应。才起分毫取与心:刚刚有一点行动或决定。即被邪师笼罩却
注释: 在世为人,我就像眉毛一样端正。自然心地,没有分崩离析的地方。 重新翻身,更像龙门中的鲤鱼跃出海面,头角峥嵘,宇宙低下来看我。 赏析: 此诗是赠给友人的。诗人以“处世从教”,自谦其人,以“眼似眉”自比,又以“心地绝支离”表示自己心无杂念,不偏不邪,正与“处世”二字相应。颔联写其人志向之高远,“翻身”指立志,“龙门”借指科举考试,“更透”指冲破难关,“峥嵘”形容杰出
《送珣禅还乡》是宋朝著名文学家释昙华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水墨画般的自然景象,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下面将对这首诗逐句进行翻译和注解: 诗句解析 极目澄澄水照空,白蘋红蓼战西风。 - “极目澄澄”:形容水面的清澈透明。 - “水照空”:意味着水面如镜般反射天空,给人一种空旷宁静的感觉。 - “白蘋红蓼战西风”:描述岸边的白色苹花和红色蓼草在西风中摇曳的景象。
【注释】子是慈明家畔人,直须超卓要惊群。 慈明:即慈忍寺,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南,是唐代著名寺院,因唐玄宗曾赐名“慈忍”,故称“慈忍寺”。直须:一定要,必须。超卓:超凡出众、高出一般。惊群:使众人惊讶。腾身:飞身跃入。洪波:大水。曹源:指渭水的源头,在今陕西宝鸡市东。正脉分:正当的支流开始分开。 【赏析】此诗写送别一位名叫祥禅的朋友。祥禅是作者友人的儿子,诗人对这位儿子寄予了深厚的期望
赞佛眼叔祖雪堂和尚侍立正法眼藏,瞎驴边灭。 父亲行为孩子跟随,没有路径可循。 老禅已是错针锥,添得应庵乱饶舌。 注释:正法眼藏,是禅宗中的一种说法,意思是“直指人心的眼”,是真正的佛法。瞎驴边灭,指的是禅宗中的“看破红尘”,不再执着于世俗的境界和观念。父行子随,意味着父亲的行为和习惯,孩子会模仿学习,跟随父亲的步伐。了无途辙,意味着没有固定的方法和途径。老禅已是错针锥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炉火的诗,通过炉火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炼丹术和修行的看法。 1. 东湖莞岭及归宗,烨烨腾辉炉鞴中。 - “东湖”可能指的是杭州或附近的湖泊,“莞岭”可能是一个地名,“归宗”可能是指炼丹的地方,“烨烨腾辉”形容火焰闪烁耀眼,“炉鞴”(古代冶炼工具)中的铁水在高温下沸腾,发出炽热的光芒。 2. 铁眼铜睛烹不破,衲僧巴鼻好流通。 - “铁眼铜睛”形容火候极高,能够烧炼坚硬的材料
注释: 偶作:偶然之作。黄檗堂前行正令:黄檗堂,即黄檗宗的道场,行正令是说在道场里主持法事。天童今日验疏亲:指天童寺今天来验证佛法的深浅与亲近程度。老来拄杖思分付:拄杖,手杖。分付,吩咐。当年吃棒人:吃棒是指和尚出家后要经受种种磨砺,以期达到“悟”的境界。 译文: 黄檗堂前主持法事的大师,今天来看我,验证佛法的深浅与亲近程度。老来拄着手杖思考,想要把教诲传授下去,但却没有见到曾经那个吃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