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昙华
【注释】 偈颂六十首 其二十九:偈颂,即诗歌的赞颂。乾屎橛:指僧人的粪便。参随一火烂泥团:意谓僧人随处修行,如同一团烂泥。 心肝肠胃皆条直:指僧人的心肠、肝肠和肠胃都像直线一样直爽。 蔬饭茶花照胆寒:意谓僧人吃素斋,喝清茶,看到花开花落,也感到胆战心惊。 佛法虽然未梦见:意谓虽然对佛法没有深刻的认识,但仍然坚持修行。 神通却许入云端:意谓虽然没有神通,但仍然可以进入云端。 应须痛念归宗寺
【注释】 金锡:金器,这里指佛像。罢游:停止游玩,即出家。草鞋:僧鞋。乾晒:晒干。长夏:盛夏时节。底功:基础功夫。真实:真实不虚的道理或行为。行藏:行为、举止。保惜:爱惜保护。虚头:虚伪不实。伎俩:权谋手段。老僧:僧人。多饶舌:说许多话。气味:气味相同,意指志趣相投。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劝人修行的偈颂诗,其大意为: 金铜佛像已经落发成僧人,僧鞋已经晒干了等待秋风。
在解读这首诗时,我们首先要理解其字面意思以及背后的佛教文化背景。 “跛脚云门言打杀”可能象征着修行者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坚定与勇猛,不畏艰难困苦。“达之居士示全身”则表示修行达到了一个圆满的境界,能够全身而退,不被任何外界因素所影响。 进一步分析,“当阳出格无多子”可能寓意着尽管面临困难和挑战,但最终能够顺利解决,没有留下任何遗憾或是问题。最后一句“报佛深恩只两人”则强调了感恩的心态
【注释】偈颂六十首 其二十四:此诗为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五月五日端午节,好事当阳难掩塞。 五月端午,又称“端阳”,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等,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归宗突出拄杖头,闲神野鬼俱消灭。 归宗,指回归本源,即归家。拄杖头,意为拄着拐杖回家。野鬼,指那些不务正业、游荡无赖的人。俱消灭,意为都消灭了。 俱消灭,砌下寒泉忽倒流,岭上白云不敢白。
苦苦,苦中苦,乐中苦,谁道黄金如粪土。 象骨老师曾辊毬,秘魔叉下捉老鼠。 注释:象骨老师曾经使用过类似球类的游戏,而秘魔叉则是一种用来捕捉老鼠的工具。 赏析:这两句诗描绘了古代人的生活场景和工具使用方式,展现了他们的娱乐方式和生活状态
【注释】偈颂:指佛教经文。偈,佛教的韵文诗篇。 颂,即诵。 正印,即正法。 衲(nà)僧藞苴(mì):即和尚。 藞(fù)苴:一种草。 有眼如盲,有口如哑。 有眼如盲,有口如哑,意谓和尚虽然有眼却看不见,有口却说不出话来。 更问如何,可知礼也。 更问如何,意谓即使再问,也可以知道这是在讲佛经。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所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用禅宗语,以“有眼”“有口”作比喻
【解析】 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为偈颂之七,偈颂是一种佛门的颂赞诗歌形式。“偈”,即“赞”。《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载:“诸菩萨等于一切众生中,各各作一赞语,以广宣说。”故“偈颂”又名“赞颂”,其内容多为颂扬佛祖、菩萨、圣僧、护法神祇、善神等。佛教徒用偈颂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信仰和愿望,也用来讽谏帝王,劝化世人。此首偈颂歌颂佛陀,颂佛眼洞明,肘后灵符光彩。其中“摩醯正眼”
少室峰前,漆桶话堕。 曹溪路上,赚杀阇梨。 注释 - 少室:古山名,位于今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北麓。 - 漆桶:古代用于盛装漆的容器。 - 曹溪:指禅宗五祖弘忍的道场,位于今天的广东省。 - 阇梨:梵文“迦叶”的音译,指佛教中的长老或教师。 翻译 在少室的山顶上,我像漆桶一样随意地谈吐; 在曹溪的路上,我成功地愚弄了那些自以为是的僧侣。 赏析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比喻和讽刺的手法
这首诗是一首佛教偈颂,通过描绘一个和尚在深夜唱诵经文的情景,来表达一种超脱世俗、寻求精神解脱的境界。 “德章老瞎秃”,这里的德章可能是指一个修行者或者高僧,他年岁已高,视力不佳。“老瞎秃”形象地描绘了他的身体状况,同时也暗含着他内心的空虚和对生活的无奈。 “从来没滋味”。这句话表达了修行者的心境,他们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和清净,而不是世俗的荣华富贵。因此,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已经变得麻木不仁
偈颂六十首 其十六 【注释】: 药山:即慧可,唐代禅宗大师。道头:指慧可初遇神秀时,神秀以礼待之,慧可拜为师,但慧可并不服气,认为神秀未得真传,故作打坐姿势,表示要与神秀比试禅功,后被神秀识破。云岩:即石头希迁,唐代著名禅师。知尾:指神秀死后,慧可才成为真正的开山祖师,并创立了禅宗。 【赏析】: 这首诗是慧能的一首偈颂诗。诗中用“药山道头,云岩知尾”比喻慧可与神秀的较量。虽然他们都是禅宗的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