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可湘
冬节前后,砂飞石走。 忽忆沩山两凤毛,进前退后扬家丑。 毕竟九岩作么生,面南看北斗。 注释与赏析: 1. 冬节前后,砂飞石走。 - 描述了冬季时节,自然环境中的砂石被风吹起,四处飞扬的景象。 - 这一描述不仅展现了季节的变换,也隐喻了人物心境的变化,如同风中飘散的砂石,无法固定自己的方向。 2. 忽忆沩山两凤毛,进前退后扬家丑。 - “沩山”可能指的是某个禅宗修行地或历史人物。在这里
【注释】 黄面老:佛教语,指和尚。黄脸是佛家所说的色相之一,这里泛指出家人。初成道:刚刚得道。夸诧(chà):自夸。雪岭:即雪山。峨峨:高峻的样子。雪尚未消:雪还没有融化。星河:银河。湛湛:清亮的样子。诸人:指那些俗人。冷地:偏僻的地方。眼开时:眼光所及之处。莫似:比不上。贫儿:贫穷的人。拾得宝:比喻得到宝贝。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僧人刚得道时炫耀自己的情景。首句点出僧人的身份和得意的神态
【注释】 偈颂一百零九首 其八: 风不来,树不动。 风来时,树摇动;风不去,树不动。 风不来,树也不动; 风一来,树便摇。 沩仰父子,互呈体用。 “沩”指慧寂,为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仰山法系创始人。“仰”指仰山,为慧寂的弟子。此句意谓:当风来时,树木会摇动;但当风不来时,树木依然不动。这正像沩仰两派的关系,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他们各自都有独特的见解和风格,但却能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偈颂一百零九首 其十六 【注释】:大藏教:指佛教经典。了无关钥:即“了无牵挂”,意喻心无杂念,无所挂碍。拨转机轮话已行:指佛家讲经说法时,以机锋点化众生,使他们悟到真理。元字脚:即“玄之又玄”,意指佛教所讲之理深奥莫测,不可名状。 【赏析】:这首诗是禅宗公案之一,讲述了一位僧人在讲解佛法时,用机锋点化众人。诗中描述了僧人的讲解方式和他对佛法的理解,同时也表达了对佛法的崇敬之情。通过这首诗
偈语: 老瞿昙,没碑记。 占慈氏机先,埋通天界至。 也须还我坐具地。 注释: 1. 老瞿昙:古代印度的佛教僧侣,以高超的禅定功夫著称。 2. 占慈氏机先:指佛陀(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佛教教义和修行方法,为后来的佛法奠定了基础。 3. 埋通天界至:指佛陀在成佛之前,就已经达到了神通的境界,能够自由往来于天地之间。 4. 也须还我坐具地:意思是说,我也需要回到我的坐具(即佛像
【注释】 偈颂:佛经中用来说明教义的韵文。一百零九首:指《佛祖统纪》。衲僧:指禅宗僧人,即和尚、僧人。命脉:指生命的根本。 单:单独。 桃花红:桃花盛开时,花瓣呈现鲜艳的红色。李花白:李花盛开时,花瓣呈纯白色。 【赏析】 这是一首咏春景的偈颂。前两句写桃花与李花,后两句写佛眼与衲僧。 此诗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诗人抓住春天的特点,从不同角度进行描绘,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人们的喜悦心情。
在宁静的午后,坐在静谧的书房里,泡一杯淡淡的茶,翻开《偈颂一百零九首》,细细品读其中的诗句,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哲思。这首诗的作者名为释可湘,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释可湘,俗名葛姓,台州宁海(今属浙江)人,号绝岸禅师,是南宋著名的高僧。他的一生,从师无准师范禅师开始,逐渐参悟禅宗的真谛,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诗中描述了祖师的眼睛如漆般黑,这不仅仅是对祖师外貌的描述,更是一种比喻和象征
注释: 拶透大圆觉,平地沉山岳。 翻笑刻舟人,无绳徒自缚。 偈颂是佛教禅宗中的一种文学形式,通常以韵文形式表达佛理、禅意或修行心得,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内容和形式都与诗歌相近。这首诗的译文是:“穿透了大圆满的觉知,如同平地上压下了高山。” “翻笑刻舟人”,意思是嘲笑那些固执己见,不根据实际情况而行事的人。 “无绳徒自缚”,意思是说那些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的人,就像被绳索束缚住一样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 (1) 本题中,“偈颂一百零九首 其九未举念”是第一句,“偈颂一百零九首 其九”表明了这首诗是《大正藏》中的一首偈颂;“其九”是序号;“未举念”表明了作者还未开始诵读或朗诵,即还没有开始吟诵。 (3) 第二句,“周游华藏”是指诵读《华严经》。《华严经》又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佛教经典之一,为唐代玄奘大师所译,是一部集佛教哲学之大成者。它把世界分为三界:法界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1. "胸摩卐字":指的是胸前摩挲着卍字,也就是佛教中的吉祥标志。 2. "弄假像真":指表面上装作真的,实际上是假的。这可能暗示了某种表面的现象或行为,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3. "椁示双趺":在棺材(椁)上展示两个脚(趺),可能是指展示出某种形式的存在,但实际并不存在。 4. "弄真像假":表面上装作真的,但实际上是假的。这可能意味着某种表面现象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