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可湘
颂古十四首其十二 有句无句藤倚树,大似旱天开水路。 正当树倒与藤枯,看看平地波涛注。 注释: 有句无句:即“有韵无情”或“有词无情”。这里用“藤”、“树”比喻诗人,以表达对那些貌似文采飞扬却缺乏真情实感的诗人的讽刺。 藤倚树:意指诗人依附于他人而生活。 旱天开水路:形容道路崎岖难行,如同干旱缺水之地。 树倒藤枯:意指树木倒塌,藤蔓枯萎,比喻诗人失去依靠,陷入困境。 平地波涛注:形容灾难降临
这首诗的大意是为那些在佛经堆中寻找真谛,却误入歧途的人指出了一条明路。诗中的关键词有“经头”、“本真”、“法王身”等。 我们来分析第一句:“不向经头识本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应该只在佛经的表面去寻找真理,而是要去探究其内在的真正意义。这里的“经头”指的是佛经的主要内容和精髓,而“识本真”则是要认识到这些真理的本质和价值。 接下来看第二句:“纸堆讨甚法王身”。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我们来看第一句:“上树垂机值虎头。” 这句诗的字面意思是在树上挂着一个装置,这个装置正好对着一只老虎,也就是“虎头”。这里的“虎头”指的是老虎的头部,因为老虎是百兽之王,象征着强大和危险。 接着看第二句:“自知覆水已难收。” 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自己的水已经难以收回了。这里的“水”可以理解为比喻,指代的是失败、错误或者损失。而“知”则是明白或认识到的意思。所以整句诗的意思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颂古十四首》。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诗句释义: 1. 三番痛棒打驴腰,直往高安一款招。 2. 急水滩头翻巨浪,信知家富小儿骄。 译文: 1. 我三次用棍棒狠狠地打了驴的腰部,它径直奔向高安府去。 2. 急流河滩上掀起巨大的波浪,这才知道家里很富有,小儿子就变得骄傲了。 关键词注释: - “颂古十四首”:这是一首关于历史或古代故事的诗歌,共十四首。 -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净庵居士的诗,通过描绘净庵居士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和赞美之情。下面是逐句解释: 1. 不书心字涴窗门: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净庵居士的心地纯净,他并不把心思放在琐碎的事情上,而是专注于修炼自己的心灵。他把注意力放在了“心”字上,用心灵去感受世界的美。他的行为就像一座清静的寺庙,没有一丝世俗的污染。 2. 玉混泥沙体自分: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净庵居士的身体像玉一样纯净
观音赞(其一) 观以耳听,听以眼观。 道不虚行,谷不虚应。 施无畏之力,灭烦恼之病。 与诸佛同一慈心,与群生共一悲命。 若非菩萨超越世出,世间焉能获二殊胜
望见毗耶彼上人,十中有九丧精魂。 只消一个浑仑石,打破群贤不二门。 诗句释义 1. “望见毗耶彼上人”:这一句描述了一个景象,可能是在远处看到某个高僧或上人。 2. “十中有九丧精魂”:这句话意味着在众多这样的人中,有十分之九的人精神恍惚、心神不宁。 3. “只消一个浑仑石”:这里提到的“浑仑石”可能是指某样具有特殊意义的物品或者是一种象征物。 4. “打破群贤不二门”
【注释】 千年相逐太无知:意谓金刚经是无始以来,历代相传的,无人能真正参透其义理。 你道金刚齐是谁:意谓金刚经所指的金刚(般若)是什么。 如是住时休说破:如果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谈论金刚经的玄妙,就不必再深究其奥义了。 从教老汉自生疑:意谓既然这样,那么我就只好自作聪明地产生许多疑问了。 【赏析】 《颂古十四首》是唐代诗人贯休创作的一首七言诗。全诗共八句,每一句都蕴含着深厚的哲理。
诗句:七处徵它天外天,毫光直射阿难肩。 译文:七处显现超越尘世的清净世界,光芒直照阿难的肩膀。 注释:毫光——佛教用语,指佛法的光明;阿难——梵语“阿罗汉”的音译,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之一,意为无烦恼。 赏析:此诗描绘了佛陀七处清净世界的神圣景象,通过“毫光直射阿难肩”这一形象化的描述,展现了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以及他普度众生的伟大使命。同时表达了修行者对佛陀教诲的虔诚向往和追求解脱的愿望
【注释】 还:回还。 更无还:再也回不来了。 闲人:指隐士。 斑:文豹身上斑点的颜色,这里用来形容虎身上的花纹。 赏析: 这是一首题咏山林隐逸的诗。全诗以“大虫”喻山中之虎,以“皮毛”“体元斑”喻山中隐士,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喜爱之情。前两句写山林隐士与世无争,自得其乐的生活状态。后两句写山林隐士在大自然中的自在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