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可湘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慧空所作的《偈颂一百零九首》中的第19首。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和赏析: 诗句解释: 1. 药山索盐,云岩奉马:药山和尚索要盐,云岩和尚奉上马匹。 2. 父子一家,风流儒雅:父子二人都是风度翩翩、学识渊博的人。 3. 我也有个木毬,亦要辊上辊下:我也有一只木球,也要来回滚动。 4. 沙弥在么,出手不来,还成滞货:沙弥弟子们在这里,如果出手不得法,就会变成无用之材。 译文: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 颂古十四首,指《颂古集》中的第十四篇。 - 灵山结舌举花枝,指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以手指向空中的花枝微笑不语,以示领悟。这里比喻禅宗祖师的言教,后人难以完全领会。 - 迦叶难瞒展笑眉,指迦叶尊者的微笑,后人无法完全理解。这里比喻禅宗祖师的教诲,后人难以完全领会。 - 接响承虚到今日,指后世学人继承禅宗祖师的教诲,继续弘扬佛法
【注释】 1.鞭影:即鞭子的影子。非惟示阿难:不仅指示给阿难听。非惟,表示“不仅”。阿难(Ananda),佛经中人名,意译为“能知”,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之一,后成为佛教徒对佛陀的称呼。2.敲空:击打空旷的地方发出声响。孰知还:谁知道会回来。3.当时:指当初。4.未必:不一定。良马:优良的马。5.应妒清风起赤幡:理应嫉妒那些扬起红色旗帜的人。应,应该。妒,嫉妒。6.清风:这里比喻佛法。7.赤幡
释义:拨开太阳与月亮的面,仿佛看到了前三个及后三个。 病在膏肓重用艾灸,昏头昏脑的院主可不要惭愧。 注释:日面,指太阳;月面,指月亮。前三个及后三个,形容日月同辉。膏肓,心尖脂肪下三寸的地方,是心脏和膈膜之间的部位,此处比喻病情深重。艾,一种药物。昏头昏脑的院主,指糊涂不明事理之人。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对日月进行了描绘,将日月比作人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其美丽动人的形象
【注释】 右胁翻身:形容人突然转身。那堪便解舞三台:指在众人面前跳舞,使人难堪。做模打样:模仿他人的行为或动作。无端:没有根据地。臭口开:指议论别人的是非,多管闲事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咏物诗的名篇,也是一首讽刺诗。诗人运用比喻和反诘的手法,对那些“做模打样”、不顾事实真相,而只是一味地盲从他人行为的人进行嘲讽和讥评。全诗以咏物起兴,借“右胁翻身”、“三台”等物象
当堂据坐宝花床,真相从来本自黄。 百万参徒谁不见,何须重把紫金妆。 注释: 1. 当堂:在殿堂正中。据坐:盘腿坐下。宝花床:指宝座或高坐之位。真相:事物的真谛或本质。从来:历来如此。本自:本来就。黄:此处指佛性或本性。 2. 百万:形容众多,极言数量多。参徒:弟子。紫金妆:紫色的金饰妆扮,通常用来形容贵重华丽的装饰。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释师体的坐姿和其对佛教教义的理解
【注释】 竺峰:山名。 摩胸:抚摸胸口,喻自伤。 生灭:即生与灭,佛教语。 梦中:指佛经中所说的梦境。 【赏析】 此诗为咏怀之作。诗人以“覆水难收满竺峰”起兴,写人生之无常;“如何临死更摩胸”写人之哀伤;“说无说有成生灭,并付春风一梦中”则写生死轮回,一切皆空,人应随遇而安。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深远
【注释】 娑罗:即“苏罗”的古称,指印度。瞿昙:梵语“迦叶”的音译,意为释迦牟尼佛之姓,佛教传说中的古代印度著名高僧,意译为“须弥”。足:梵语“钵多罗”,指佛的法身,即佛的本性。瞻:仰望。蓝:深青,这里指湛碧的水流。 【译文】 在娑罗树下,佛祖盘腿而坐, 一睡就是两千年,如今他醒来了吗? 他醒来了,我们来瞻仰。 山花如锦,涧水湛蓝。 【赏析】 这首偈颂写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经历。从出生到涅槃
【诗句释义】 药山和尚长时间不出山,就像石中藏有玉。 寺主率先去请求见他,眼里却看不到任何珠玉。 自己糊涂而且随波逐流,误了大军更值得怜悯。 这如同𪇅𪇅鸟守空池,鱼儿从脚下经过,𪇅𪇅总不知道。 【译文】 药山大师长期未下山,就如同石头里藏着美玉一样。 寺院的负责人首先来求见,却找不到一颗珍珠。 他糊涂又盲从,对于整个军队来说更是可叹。 这与𪇅𪇅鸟守护着一个空空的池塘,鱼儿从它身边经过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涵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把握其思想感情,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和艺术手法等。解答时要注意结合注释、关键词语来分析理解。“嗟末法,恶时世”“谕之向上关,略不点头”:叹息佛家的末法时期,感叹时世黑暗。“说及龙华会,何曾抽采”:说到净土,他怎么能够信服呢?“留香一钵饭,浑是皱眉粮”:留下的香米,全是让人发愁的粮食。“今岁上供银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