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可湘
【注释】 偈颂:即唱偈,是佛教徒诵经时的歌唱,用以配合诵读经文。一百零九首是禅宗公案之一,内容为:“有僧问沩山(即慧远大师的弟子仰山,因仰山姓仰名慧远),‘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仰曰:‘只此是不传之密’。众曰:‘和尚莫言密,向阳门里觅取路。’沩山云:‘汝见灵云(即惠可)么?’众曰:‘已自会得。’沩曰:‘未也。’众曰:‘如何别是道理?’沩山曰:‘若识这宗,何事更询?”。机对机:指禅机问答。呈体用
【注释】 象骨飞冰片,鳌山吃雪团。 象骨:象牙雕刻的骨头,形状奇特。飞:飘落。 鳌山:传说中海里的大龟,常在陆地上建台子,人们称它为“鳌山”。吃雪团:像大雁一样用嘴啄食雪团。 家风严冷甚,觑着骨毛寒。 家风:指家世传统和作风。觑:看。骨毛:指动物的皮肉。寒:形容寒冷。 声价腾今耀古,馨香炙地薰天。 声价:声誉和评价。腾:升腾。今耀古:从今到古都显著。馨香:比喻美好的名声。炙:烤。地:地面。薰天
这首诗的格式要求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下面是我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偈颂一百零九首 其一百六 光境易消磨,看看中夏过。 长连床上客,本分事如何。 本分事,没回互。 石梯侍者曾有言,某甲实是上堂去。 注释: - 光境易消磨,看看中夏过。 - 光境易消磨:指时光易逝,美好的景象很容易消失。 - 看看中夏过:意思是转眼之间,夏天已经过去了。 - 长连床上客,本分事如何。 -
“我此震旦人,到底少意气。放伊过界来,波涛起平地。”是宋代诗人释可湘所作《偈颂一百零九首·其九十七》中的诗句。下面将逐句进行解读: 1. 第一句的解读:这句表达了作者对自我的认识,认为自己是震旦之人(即中国),但内心缺乏意气。这可能暗示了作者在面对生活或修行的过程中,虽然身处其中,却并未有过多的激情或豪情壮志。这种情感可能是对现实的深刻认知和接受。 2. 第二句的解读:通过“放伊”(释放
始见桃花李花,又见榴花藕花。 金色头陀,已归鸡足,灵云老子,杳隔天涯。 安得风流出当家。 注释: - 始见桃花李花,又见榴花藕花。 - “始见”表示初次见到或遇见。 - “桃花”代表春天的花朵,“李花”同样指春天的花朵。 - “榴花”是指夏天盛开的植物。 - “藕花”通常指的是莲藕上的荷花。 - 金色头陀,已归鸡足,灵云老子,杳隔天涯。 -
【注释】 偈颂一百零九首 其九十九:指佛祖释迦牟尼。朱行军:即朱温,唐末五代时的一位藩镇割据者。太阿:古剑名。这里借代权术。济上座:指济公,即布袋和尚,传说为弥勒佛降世的化身。宗风:佛教禅宗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赏析】 朱温用权谋夺取天下,又用权谋巩固江山,可谓权不离手。而济公和尚则以“不执方所”的精神参禅悟道,不受任何权力的羁绊,这才是真正的“禅”。 这首诗赞扬了济公和尚的禅门风范
【注释】 见鞭影而行已非良马:看到马鞭的影子,就知道不是良马。比喻不能辨别是非的人。 听板声打坐岂是禅流:听到木鱼的声音,就认为是参禅的人,这是错误的。比喻不能辨别是非的人。 参须自参,悟须自悟:参禅必须自己参,领悟真理也必须自己领悟。 少林孤坐接神光:独自在少林寺里坐着,就能接受佛光的照耀。 更无一句闲言语:再没有别的话可说。 【赏析】 此诗以禅宗公案为题材,通过“参”与“悟”的对比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内容如下: 空中一片云,起灭浑无定。 或要下笔书,或要用钉钉。 竹杖拈来画断休,免得年年为话柄。 注释: 1. 空:这里指的是天空,也象征着自由。 2. 起:开始。 3. 灭:结束。 4. 浑:全部,整体。 5. 定:稳定,不变。 6. 或:表示选择,可以指代“要”或者“用”。 7. 下笔:写作。 8. 画断:停止书写,不再继续。 9. 休:停止,罢休。 赏析:
直下便瞥,炎天降雪。 直下:指突然而来。瞥(piē):闪电般地。 炎天(yán tiān)降雪:炎热的夏天下雪。 当今蹉者一回,前面煞有酷热。 蹉(cuō):同“错”,差错。 煞有:非常、很。 酷热:极热的气候。 那堪(nà kān):岂可。 铁弹铸未成:铁弹尚未铸成。 腊八冰不结:腊八时还没有结冰。 且过六月七月八月,更听松风动寥泬(liáo què)。 六月、七月、八月:农历的三伏天
注释: 1. 前时向者里(从前)抽钉拔楔(用钉子和楔子固定物体):比喻做事之前要打好基础。 2. 而今却要添钉著楔:现在需要再加固,即增加措施。 3. 解粘去缚(解除束缚):比喻解决问题,消除困难。 4. 添绳加索:比喻增加措施,加强管理。 赏析: 这首诗以对比的手法展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从"前时向者里抽钉拔楔"到"而今却要添钉著楔",再到"前时向者里解粘去缚"到"而今却要添绳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