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可湘
这首诗是禅宗公案,其大意是说,佛心清净,六国清宁。但世间百态,人情世故,纷扰不已。修行者应遵循古佛制,不应沉昏道眼,还应等待腊八冰。 译文: 1. 心王安宁,六国清明。 注释:心王指内心平静如一潭清水,六国即六种境界或六种烦恼。清明则形容心境的纯净无染。 2. 百川潮落,四海浪平。 注释:百川和四海浪都象征着世间的纷扰复杂,而这里却描绘出一片宁静的景象。 3. 轇轕情尘,当遵古佛制。 注释
【诗句释义】 1. 两肩担不起:比喻世间的烦恼和责任太重,无法承担。 2. 压倒世间人:形容世事艰难,让人感到压力巨大。 3. 觌体常现前:指人的本性或真理经常显现在表面,容易理解。 4. 纵使六阴塞户、无欠亦无馀:指即使有再多的困难和阻碍,只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就能克服一切。 5. 假饶一气转钧:假设宇宙的万物都能按照一种规律运转,就像日月交替那样清晰。 6. 同明复同暗
译文: 随着阳气的复苏,天空飘起了瑞雪,大地仿佛被唤醒,万物开始苏醒。铁树开出了美丽的琼花,乌龟变成了白鳖,普贤菩萨眼中增添了一丝喜悦。 注释: 1. 一阳生:指冬季结束,春季来临。 2. 飘瑞雪:指降下吉祥的雪花。 3. 唤转鳌山底时节:比喻阳气复苏,万物复苏。 4. 铁树开琼花:用来形容罕见的美好事物出现,比喻难得一见的好事。 5. 乌龟变白鳖:形容变化之大,如同从乌龟变为白鳖。 6.
【注释】清明:指清明节。寒食:寒食节,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古人在这一天禁火冷食。 祖意:祖上的意思。 三皇:指伏羲、神农和黄帝。 绝人游:没有人来游乐。 芳草连天:芳草漫山遍野。 髑髅(tu6):人头骨。 吼:呼啸。 【赏析】这首诗写清明节扫墓时,人们不知道墓地上的坟墓中还躺着三皇的遗骸,而只顾着扫墓祭扫,没有顾及到这些。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习俗的不满之情。 “清明前,寒食后
这首诗的译文是: 人生短暂,美景易逝。 不能在漫长的黑夜中沉睡,必须一起来欣赏中秋的明月。 天空清朗,桂花飘香。 一轮明亮的月亮升起在海平面上,几家人登上楼台赏月。 注释: 1. 世事悠悠:指世间的人事纷繁复杂,变化无常。悠悠,悠远、漫长的样子,这里指时间过得很慢,人生短暂。 2. 美景难留:美景虽然美好,但总是转瞬即逝,难以留住。 3. 不可寝于长夜:意思是说
重阳节,何可说。 重阳节,即重九节,古人认为九月九日是吉祥的日子,有避邪的意义。 篱菊新开剪剪金,霜柑微露团团月。 篱菊盛开,犹如用剪刀裁剪的金银装饰,霜柑则如同明亮的月亮般在枝头高挂。 元亮攒眉回去见境生情,闽王特地缄来弄巧成拙。 元亮指的是晋代陶渊明,他因不满官场黑暗和世俗虚伪而去隐居田园,所以此处以“元亮”自喻,表示对官场生活的不满与厌恶。闽王是指五代闽主王审知
诗句: 集云法令不徒施,趁起丹山白凤儿。 译文: 法律如云,不可轻易地被执行,趁着时机飞上丹山,成为那白凤凰的儿女。 注释: 1. 集云:比喻高不可测的法律或者权威的威严。2. 法令不徒施:表示法律不能随便执行,需要遵循规则。3. 趁起:趁着机会。4. 丹山:古代传说中的仙境之一,这里用来象征美好的地方。5. 白凤儿:指白凤凰,一种神话中的神鸟,这里用来象征美好的生命或天赋。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僧皎然的一首偈颂,全诗如下: 洞山首座吃果子,开口落空亡。 雪峤两堂吞栗蓬,分头张意气。 衲僧家,手是秤,眼是秤,轻也知,重也知。 半斤八两,毫发无亏。 争奈未明三八九,难辨力叻希。 接下来我们对这首诗进行逐句翻译并加上必要的注释: 1. 洞山首座吃果子,开口落空亡。 - “洞山首座”指的是洞山寺的首座僧人,也就是寺庙里的主持。他吃果子时,因为嘴里没有东西可以嚼
``` 傍家觅佛,著相参禅。 何异钓鱼于山上,听水于炉边。 三冬今去一,眨眼过残年。 翻思少室庭前雪,惟有神光得正传。 注释: -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行为,表达了其对于佛法的理解和追求。 - “傍家觅佛”和“著相参禅”两句,形象地描述了诗人在寺庙中寻找真正的佛教信仰,以及在修行中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实质的行为。 - “何异钓鱼于山上,听水于炉边”两句,以钓鱼和听水为喻
【注释】: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佛也无,魔也无,今朝五月五,何用钉桃符。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共四句,每句五个字,押韵,节奏明快,富有哲理。 首句“眼若不睡”,意思是说如果眼睛不睡觉,那么所有的梦境都会消失。这是在说睡眠的重要性,只有通过睡眠才能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第二句“心若不异”,意思是说如果内心没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