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可湘
【解析】 “布袋赞其三”是一首咏物诗,以布袋为题,写其特点。第一句“破布袋”,说明这个“袋”是破旧的,第二句“背负肩驼”,说明这个“袋”很沉重,第三句“不肯抛掷”,说明这个“袋”很重,不好扔掉。第四句“只知入水去求人”,写出了它的用途,最后一句“争奈脚跟浮逼逼”,是说这个“袋”很重,不好扔,但又不能不扔掉,所以只好把它扔进河里去了。 【答案】 译文: 破破烂烂的一个袋子,背负在肩却不肯丢掉
诗句原文: 一句子,少机杼。作是思惟时,吾心在何许。芭蕉叶上三更雨。 翻译: 这句诗描绘的是一位人在深夜沉思的场景。他正在思考一个问题或一种情感,而他的思绪飘向了远方或内心深处。他的目光落在了芭蕉叶上的细雨上,那是三更时分的雨,无声无息地落在了叶子上,带来了清凉和宁静。这种景象让人感到孤独和深沉,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关键词解释: - 一句子:指的是诗歌中的一句话或一个意象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然后要结合全诗的语境来理解诗句的含义,注意关键词的解释和分析,然后翻译,最后写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最后写出自己的赏析。 本诗首句“大维那求颂”,意为:那位叫做大维那的人来求我写颂扬他的诗篇
【注释】 生苕帚:苕指茅,帚是扫帚。生即取义,比喻作者以清高自居。苕帚生手:指作者以清高自居而不屑于世俗之事。 提在手:提着一把笤帚。 放下绝诸尘:放下手中的苕帚,断绝与世俗的往来。 转扫复转有:扫过的地方又被风吹散或被人踩踏,又重新聚集。 松门:松林间的小道。松门十里:松林间十里路。 春如昼:春天阳光明媚,好像白天一样。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以苕(茅草)帚比人
朝阳穿破衲赞 朝阳:指太阳,这里指太阳升起。 寸铁在手,横穿竖穿。 寸铁:指刀剑一类的武器。 横穿竖穿:形容武器使用灵活,可以横向、纵向移动。 扎不入处,日轮升天。 扎不入处:形容敌人坚固的防线或困难重重的局面。 日轮升天:比喻困难被克服,成功到来。这里的“日轮升天”可能是指战争胜利或者目标实现。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战斗或者斗争的场景,通过描述太阳升起和武器的使用来表现战斗的激烈和胜利的到来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布袋赞 其一”,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圈出关键词语,再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本诗的首句中“兜率宫”指的是兜率天宫,是道教所奉玉皇大帝居所。“逆行顺行”指人的行为。“识你”意为“认识你”。第二句“有滞货不能藏”中的滞货指的是没有卖出去的货物
释义: 黑豆还没有发芽,早晨和晚上数一数。 月亮当窗户照进来。
【注释】 声色海中:佛经所说,色界有四大洲,其中一为无量大海。 随波发现:随流而动,随缘而至。 驾:驾驭。 一叶之优昙:优昙花是一种很罕见的花,只有一片叶子。 普门之方便:佛教用语,即“三昧”,指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法门。 洛伽山:梵语Loka,意译为“世界”。此山是阿閦佛的道场,又名欢喜山,因阿閦佛以喜悦心说法而得名。 慈悲岸:指阿閦佛。 无十万亿国之远:阿閦佛的教化,遍布宇宙,无所不及。
【注释】 布袋赞 其二:这是一首赞美布袋和尚的诗。布袋和尚,俗姓杨,名道玄,是临济宗黄龙派创始人惠能在五祖门下时,曾以“布袋”为名,后成为禅宗六祖。 未下生,先行脚:还没有出生,就先迈了腿。 袋却乾坤,簸弄自若:把天地装进口袋,随心所欲地玩弄,比喻自己行得正、站得稳、走得远。 一汀流水白漫漫:一片江水,白茫茫一片。 杖子何曾探得著:拄着拐杖的人,怎么能够探寻到这白茫茫一片呢? 赏析
注释:只见那山壁高耸入云,挺立着气宇轩昂。默默地思索着如何下笔,可惜走掉了金毛犬。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描写寒山的外貌特点和神态动作来表现其“挺然气宇争高”的性格特征,同时以“金毛”自比,抒发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全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富有哲理,耐人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