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以耳观,听以眼听。
道不虚行,谷不虚应。
施无畏之力,灭烦恼之病。
与诸佛同一慈心,与群生共一悲命。
若非菩萨超越世出,世间焉能获二殊胜。
观音赞(其一)
观以耳听,听以眼观。
道不虚行,谷不虚应。
施无畏之力,灭烦恼之病。
与诸佛同一慈心,与群生共一悲命。
若非菩萨超越世出,世间焉能获二殊胜。
观以耳观,听以眼听。
道不虚行,谷不虚应。
施无畏之力,灭烦恼之病。
与诸佛同一慈心,与群生共一悲命。
若非菩萨超越世出,世间焉能获二殊胜。
观音赞(其一)
观以耳听,听以眼观。
道不虚行,谷不虚应。
施无畏之力,灭烦恼之病。
与诸佛同一慈心,与群生共一悲命。
若非菩萨超越世出,世间焉能获二殊胜。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把握。解答时,先要读懂全诗,然后根据选项的要求分析作答。“七佛命之为师,法王称之为子”,意思是:文殊菩萨被七佛尊为师傅,被如来佛称为学生(或子)。这一句中,“七佛”指的是佛教传说中的七位佛陀,分别是:燃灯古佛、光严古佛、宝相古佛、弥勒古佛、无量寿古佛、观世音菩萨、地藏古佛;“七佛”是佛教中的七位导师,他们分别是:燃灯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卢遮那佛
【注释】 净社庄长老:唐玄宗时,净社寺的住持慧明,以善讲经论、能言善辩而闻名。玄宗曾令其为道士设斋,他则称自己是僧人。玄宗命其为太子诵经,他竟说:“我本是和尚。”后被赐号“净社庄”。此诗即写他对玄宗的讽谏。赞:赞美。 “似真非真,似假非假”两句:比喻净社庄长老对玄宗的讽谏,虽似有理,但并不真实。 “遥遥描邈将来,双眉移在眼下”两句:描绘出他的形象,既像仙人又像凡人;既像神仙又像凡人。 “谁其为之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绍昙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咄者老和尚,可煞慈悲相。 - "咄者"是古代汉语中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 - "老和尚"指的是年岁已高的僧人。 - "可煞"是夸张的说法,用在这里是为了强调和尚的慈悲心肠。 - "慈悲相"意味着这位老和尚充满了慈爱与怜悯之心。 2. 清影落人间,香名透天上。 -
杭州普圆庵请赞 花插不萌枝,衣披无缝袄。 百万人前辊绣毬,八十翁翁忘却老。 挨开千圣门,乾坤只把一毛吞。 拶透长安道,净秽不禁苕帚扫。 当年曾蹈须弥卢,而今觉见众山小。 布丹青,打之绕,猫儿洗面自道好。 注释: 1. 花插不萌枝:花朵插在枝条上不会枯萎。 2. 衣披无缝袄:衣服穿在身上没有破洞。 3. 百万人前辊绣毬:形容场面盛大,万人瞩目。 4. 八十翁翁忘却老
【注释】 去却一,拈得七。 拶破疑团,咄咄咄。 跳上天目山,据却狮子窟。 返掷有馀态,江湖声响出。 且喜吾家有此郎,赛过天下大禅佛。 注释: 去却一,拈得七。 (去,去掉;拈,拈取。) 拶破疑团,咄咄咄。 (拶,夹持、逼迫;咄咄,形容声音急促的样子;疑团,指禅宗中的疑惑。) 跳上天目山,据却狮子窟。 (天目山,位于今江苏境内;狮子窟,指佛教石窟。) 返掷有馀态,江湖声响出。 (返掷
注释: 九岩常住请赞:九岩,指的是九座山。这是在赞美九座山常住不散的气势。九岩常住,即九岩常在的意思,形容九岩山势高峻,常年屹立不动。 单丝作线,独掌打拍。:比喻九岩山势高峻如一根根细线交织成网,山峰如同一个个独立的手掌掌握着节奏。 改样画猫儿,令一般体格:这里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将九岩山的形状比作一只正在画画的猫,它改变了原来的样子(即“改样”),使原本普通的猫儿变得与众不同(即“一般体格”)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用了什么样的手法;然后仔细阅读选项,对照诗歌,一一辨析正误。本题要求分析诗句的意思和赏析。 “冲开碧落”,指冲破云霄,直达高空。“攧碎断崖”,形容山势陡绝。这两句是写诗人的雄心壮志。 “个般摽致”,指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其谁与偕”,指能与之同道者有几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然后结合诗歌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答。“我本无此相,硬画个模样。譬夫天台华顶峰,阴晴显晦几般状”: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根据注释“硬画个模样”可推知,这两句是说诗人自认为没有这样的相貌(形象),却硬要描画出来。而天台山华顶峰的云彩变化万千,有阴有晴,变幻不定
【解析】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佛光法师的真迹。首联点明“僧中英”,即在佛教界里,他是杰出的人物;“教中杰”则是指他在宗教领域里,也是杰出的人物。颔联两句写其书法风格,如天河翻腾,岩石裂开,花被风吹扫雨打,电影一样地散开,雷声尚未消失。颈联两句写其书法气势,如果遇到像五逆罪的人,那么他的书法将完全表现出来,可以彻底描绘出来,邈远得无法形容。尾联一句用典,写白云推出团团月,写出其书法之高超。
【注释】 灵照女赞:唐代诗人李白的《古朗月行》中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首诗是李白借咏天上之圆月来写人间之事。 抛世业:抛开世俗的名利和事业。蹈玄机:追随自然之道。 阿爷:父亲。 无藉赖:没有依靠。 女子更顽皮:指女儿娇纵任性。 贫而乐:贫穷但能快乐。 特故:特意。 沿街卖笊篱:把捕鱼用具沿街叫卖。笊篱,一种捕鱼工具,用竹条编成网状。 【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然后要结合全诗的语境来理解诗句的含义,注意关键词的解释和分析,然后翻译,最后写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最后写出自己的赏析。 本诗首句“大维那求颂”,意为:那位叫做大维那的人来求我写颂扬他的诗篇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净庵居士的诗,通过描绘净庵居士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和赞美之情。下面是逐句解释: 1. 不书心字涴窗门: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净庵居士的心地纯净,他并不把心思放在琐碎的事情上,而是专注于修炼自己的心灵。他把注意力放在了“心”字上,用心灵去感受世界的美。他的行为就像一座清静的寺庙,没有一丝世俗的污染。 2. 玉混泥沙体自分: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净庵居士的身体像玉一样纯净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颂古十四首》。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诗句释义: 1. 三番痛棒打驴腰,直往高安一款招。 2. 急水滩头翻巨浪,信知家富小儿骄。 译文: 1. 我三次用棍棒狠狠地打了驴的腰部,它径直奔向高安府去。 2. 急流河滩上掀起巨大的波浪,这才知道家里很富有,小儿子就变得骄傲了。 关键词注释: - “颂古十四首”:这是一首关于历史或古代故事的诗歌,共十四首。 -
【注释】 声色海中:佛经所说,色界有四大洲,其中一为无量大海。 随波发现:随流而动,随缘而至。 驾:驾驭。 一叶之优昙:优昙花是一种很罕见的花,只有一片叶子。 普门之方便:佛教用语,即“三昧”,指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法门。 洛伽山:梵语Loka,意译为“世界”。此山是阿閦佛的道场,又名欢喜山,因阿閦佛以喜悦心说法而得名。 慈悲岸:指阿閦佛。 无十万亿国之远:阿閦佛的教化,遍布宇宙,无所不及。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布袋赞 其一”,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圈出关键词语,再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本诗的首句中“兜率宫”指的是兜率天宫,是道教所奉玉皇大帝居所。“逆行顺行”指人的行为。“识你”意为“认识你”。第二句“有滞货不能藏”中的滞货指的是没有卖出去的货物
【注释】 布袋赞 其二:这是一首赞美布袋和尚的诗。布袋和尚,俗姓杨,名道玄,是临济宗黄龙派创始人惠能在五祖门下时,曾以“布袋”为名,后成为禅宗六祖。 未下生,先行脚:还没有出生,就先迈了腿。 袋却乾坤,簸弄自若:把天地装进口袋,随心所欲地玩弄,比喻自己行得正、站得稳、走得远。 一汀流水白漫漫:一片江水,白茫茫一片。 杖子何曾探得著:拄着拐杖的人,怎么能够探寻到这白茫茫一片呢?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