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荣宝
这首诗的译文是: 夜深人静,我斜倚在枕上感到十分疲惫,想要休息一下却又难以入睡。窗外明月高挂,山中的钟声也清晰可闻。由于生病,我像公干一样需要休息,辞官后感到惭愧不如以前。我曾多少次披衣而起,初升的太阳正好照在高峰之上。 注释: 1. 欹枕:倾斜着枕头。 2. 休镫(dèng)思转重:停止敲着灯,思绪更加沉重。 3. 窗虚:窗户敞开。 4. 山静数闻钟:山上寂静无声,可以听到远处寺庙的钟声。 5
“莽莽二州地,凄凄三户心。” 这两句描绘了广阔而荒凉的国土以及其中孤独而悲伤的民众。这里的“二州”指代的是被战争破坏的广大地区,“三户”则可能象征着少数幸存者或抵抗者,他们的心怀着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家园的思念。 “国维终未报,兵气日相寻。”表达了国家未能得到恢复,战火连绵不断,民众生活在持续的恐惧之中。这里的“国维”可能指的是国家的命运或国家的完整,而“兵气日相寻”则意味着战事频繁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和提示进行赏析。注意要结合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比如“日出”“穷遐略”,写战争的惨烈;“天骄擅主盟”句,写战争的胜利者是骄横的统治者;“谁祸始纷纭”,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等。最后再分析其思想感情。 【答案】 译文:太阳刚出来就发动了一场大战,骄横的人独揽了胜利。 注释
以下是对“局促兵冲地,飞扬师武臣。十年申儆久,一战霸图新。”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其赏析: - 诗句解读: 1. 局促兵冲地:指军队在战争中被迫处于险境或困境之中。 2. 飞扬师武臣:形容将领英勇善战,如同在空中飞翔一般。 - 译文: 在这场欧洲战事中,军队被逼到绝境,将领们英勇无畏,犹如空中飞翔的战士。 - 注释及赏析: 注释: 1. “局促”意为被迫处于狭窄、不利的境况中。 2.
【注释】 ①谈笑:泛指言谈。 ②艰虞:艰难。倒戈:掉转兵器,表示反抗。 ③鱼龙:比喻善变的人。倏忽:忽然。 ④燕雀:燕子和麻雀。顿:顿时。 ⑤翩翻:飞旋、飞舞。世固多:世间本来就很多。 ⑥移书:寄书信。万国:天下各国。 ⑦河:黄河。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戊午(1878)至己未年(1879),即光绪三年到四年(1877~1878)间所作杂感诗中的第五篇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四月的风和景致。 第一句“山中气候异,四月转多风”描绘了山中四月的气候变化,天气变得多变,多风。 第二句“原草翻波绿,林花洒雨红”描绘了原草在风中翻腾,颜色变绿,林花在雨中飘落,颜色变红。 第三句“传宣天籁远,扫荡夕氛空”描绘了风传扬天籁之声,扫荡着黄昏时分的阴霾。 第四句“我意同飞动,悠然悟化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飞翔和对自然之美的领悟。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中四月多风、原草翻波绿
抛枕闻残霤,开轩失远山。 注释:把枕头扔下,听到屋檐上滴滴答答的雨声;打开窗户,看到远处的山景。 译文:放下枕头,听到屋檐上水滴的声音;推开窗户,看到远处的山景。 赏析:诗人通过“抛枕”、“开轩”、“数家春树里”等词句,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山水画面。雨水滋润着大地,使得万物复苏,诗人在这宁静的夜晚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数家春树里,一径晓云闲。 注释
注释: 敌国方殊死,齐人欲大同:指欧洲各国正在为战争而殊死搏斗,而我们齐国人却渴望实现和平。 玄黄忽异色,鼎革有成功:比喻欧洲各国的战火和混乱突然变得不同寻常,而我国的革命将会取得成功。玄黄,古代用来代表黑色和黄色,这里代指混乱和战火。鼎革,指变革。 日月盟书揭,风云霸业空:指在欧洲各国之间签署的盟书中揭露了他们的秘密,而这些秘密的揭示使得他们的霸主之业成为了空话。 剜身重不惜,结愿信无穷
【注释】 戊午:农历五月五日。己未:农历七月十二日。 雷:指霹雳(闪电)。 飞腾含泽气,远大作天声:意谓电闪雷鸣时,天地间的云气为之升腾,发出巨大的声响。 宁徒:难道只。 徐徐:慢慢地。 敛:收敛。 六合:古人以为天地为四方上下的六合,即天地之间,也泛指天下。 有新晴:指天气转晴。 赏析: 此诗描写了雷电发生的情景。首二句写雷声之壮阔和其声势之大。“须臾”是片刻的意思,这里形容雷声来得快
积翠满庭户,清晖日夕佳。 山虚云态博,树密鸟声谐。 安步教儿从,劳歌有妇偕。 不须问芝术,即此足心斋。 释义: 1. 庭院里满是青翠的树木,阳光照耀着傍晚时分,景色非常美好。 2. 山峰空灵虚静,云雾缭绕形态多变,树林茂密鸟儿鸣叫和谐。 3. 悠闲地散步,教导儿子跟随,劳动时唱歌伴随妻子。 4. 不必询问什么灵芝仙药,这些美景足以让人心旷神怡,这就是心灵的净土。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