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嗣隆
燕台中秋追次旧游漫成九首 中秋节,记得在昭阳。 万顷水烟涵月影,孤村灯火照秋光。 犹侍两高堂。 注释:中秋节,记得在昭阳。指在古代的燕台(今北京)过中秋节。 万顷水烟涵月影,孤村灯火照秋光。 形容景象十分优美。比喻人的处境和心境十分孤寂、凄凉。 犹侍两高堂。 仍然受到父母的宠爱和庇护
诗句注释: - 霜浓日淡,又匆匆过了:描述时间迅速流逝的景象。 - 燕台重九:指重阳节,通常在农历九月九日,与“霜浓日淡”呼应。 - 独立峥嵘萧瑟际,乌兔任他飞走:形容诗人孤独而萧瑟的心情。乌和兔指的是时间的流逝,表示岁月如飞。 - 眼傍齐州,气吞云梦:形容心胸宽广,能容纳天下事。 - 香销茶罢,黄花只待红友:形容诗人独自品茶的情景。黄花比喻自己的才华。 - 何事笔阵书田,东涂西抹,闲却持螯手
注释: 1. 燕台:这里指代吴州。 2. 中秋: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3. 旧游:指的是作者在吴州的旧游之地。 4. 漫成:随意写成的诗。 5. 九首:指这首诗是作者在吴州的九次游览。 6. 漠漠:形容钟声悠扬、深远。 7. 萧寺雨:萧寺是佛教寺庙的名称,这里可能是指吴州的一个寺庙。 8. 蒙蒙:形容雁群飞翔的样子。 9. 古城秋:古城即古都,这里可能是指吴州的古都所在地。 10.
燕台中秋追次旧游,是苏轼在公元1086年(宋神宗元丰一年)的中秋时节,重游汴京(今河南开封),追念昔日与友人相聚赏月的欢乐情景。他回忆当年与友人在汴京相聚赏月的情景,写下了这首诗。 译文: 中秋节时,记得曾经在燕台欢聚。 玉漏(古代计时器)滴尽之时,歌板也随之颤动;银蟾(月亮)升起之时,酒旗迎风招展。 兴尽之后,关上高斋。 注释: 望江南 其九:这是一首词,属于宋代词人苏轼的作品。“望江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祜的《望江南》中的第8首,题目为“燕台中秋追次旧游漫成九首”。 诗句解释: 1. 中秋节,记得在滇南。 —— 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中秋节的回忆,他在滇南曾经经历过这个节日。 2. 风漾雨丝山映碧,云涵月影水拖蓝。 —— 描述了中秋夜晚的景象,风吹过,雨丝飘散,山色如翠绿,云彩像覆盖着月亮的影子,水面如同蓝色的绸带。 3. 桃李绿阴涵。 —— 指的是桃花李花的绿叶覆盖着树木
望江南 其六 燕台中秋追次旧游漫成九首(选一) 中秋节,记得在家乡。 堂背萱花含古色,檐牙桂蕊送新香。 瓜果味偏长。 【注释】 1、燕:指北京城。 2、庭:院落。 3、萱花:一种草本植物,即“忘忧草”。 4、檐牙:房檐。 5、齿:这里指花蕾。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于元代至元十六年(公元一二八九年)中秋节时所作。词中回忆了作者在京城的中秋佳节与友人相会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注释: 1. 萧萧落木,觉空庭添得,许多秋气。 2. 雁影蒙蒙烟影断,直恁冷清清地。 3. 饮酒千钟,拥书万卷,差足强人意。 4. 吹竽挟瑟,看来非隐非吏。 5. 伏枥老骥堪怜,唾壶缺尽,歌罢何曾醉。 6. 晚食加餐堪当肉,那得金齑玉鲙。 7. 住亦为佳,居殊不易,心口还相计。 8. 思之烂熟,自知鸡肋无味。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无奈的诗。首两句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
诗句释义: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述灯花(即灯芯)的细腻和美丽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1. 连理枝: 连理枝指的是两棵树的树枝紧紧相连,象征着夫妻或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在此处,它可能寓意着生活中的伴侣或朋友之间紧密的关系。 2. 咏灯花: 咏灯花意味着以诗歌的形式赞美灯花的美丽。这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感悟。 3. 照夜金釭丽,细结兰膏穗:
【解析】 “十月八日大雪”,这是写景。作者在这一天里看到的景象有:瑶阶、银瓦、鸭炉、蚁盏、中边表里、素影清光,等等。这些景物描写为下片的议论和抒情作了铺垫。 “鹤氅何如羊裘,绿酒青灯,聊供游戏。酒醒时、放眼苍茫古屋,数椽而已。”这是抒情。作者在饮酒之后,看到苍茫的古屋,便想到了人生短促,不如及时行乐。 此诗是诗人在大雪纷飞的夜晚饮酒赋诗之作,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的感慨和无奈之情。全诗语言简练
解析: 这首诗的每句都有其独特的意象和情感,需要逐一分析。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理解: 1. `黄金缕` - 这里的"黄金缕"可能象征贵重、珍贵或美丽的事物。这可能是在比喻某种珍贵的物品或情感。 2. `深秋` - "深秋"通常指的是秋季最深的时期,这时天气转凉,万物开始凋零,象征着秋天的深度和成熟。 3. `长笛一声天似水。秋叶秋花,催得秋深矣。` - 这两句描述了秋天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