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涣
舞女花前过,轻如小燕飞。“教坊新结束,翠羽织春衣。” 这两句描绘了舞女在花前轻快地走过,如同燕子般轻盈。而她所穿的春衣,是用翠羽编织而成,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舞女的美丽与灵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展示了舞蹈的魅力,也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世界。通过对偶句的形式,诗人巧妙地将舞蹈的动作与自然景象相结合
注释: 小窗前新绿的叶子轻轻覆盖着枝头,阵阵寒风中似乎带着春意。 燕子不回来,花儿也凋零殆尽,只有一帘细雨又迎来了清明。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期待。 第一句“小窗新绿着枝轻”,描绘了一幅春天的景象。小窗户前的树枝上,新生的绿叶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到来。这里的“新绿”指的是春天的嫩叶,而“着枝轻”则描绘了嫩叶在微风中的轻盈状态
小游仙词 玉京侍宴返瑶池,西母金舆九凤帏。 小队旌幢三十六,龙声马影隔云飞。 译文注释 小游仙词:是一首宫庭乐章,以神仙的游踪和宴会为题材。 玉京:指天宫。 侍宴:陪侍宴饮。 返瑶池:返回瑶池(天宫)中来。 西母:对王母娘娘的尊称。 金舆:用黄金装饰的车子。 凤帏:指华丽的车帷。 小队:指小分队,即一小支队伍。 旌幢:古代行军时所用的一种仪仗,旗杆上插着羽毛或布条,上面有彩画。 龙声马影
注释:雪花纷纷扬扬,仿佛在疯狂地送走春天,穿过帘子、穿透帐篷与自己亲密相拥。每年三月的西陵渡口,都会愁煞那些渡水过江的人。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冬末春初时节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春天的期待与对渡口人的同情。首句以雪点比喻雪花,形象生动;次句则通过“穿帘透幕”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温馨而亲密的氛围;后两句则通过对西陵渡口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们渡水过江的担忧之情。全诗结构紧凑,意境深远
【诗句解释】 松树底下凉爽的秋风轻拂着行人的衣裳,隔着溪流烟雾缭绕的树林,傍晚时分显得格外依依。 山中空无一人,只见那孤云飘散回归。落日只能看到疲倦的鸟归巢。 世上的人与人交往都是浅薄的,酒后白发故人稀少。 自从分别以来突然感觉到彼此之间变得疏远,况且萧瑟的落叶在飞。 【译文】 松下的微风送来阵阵凉意,吹拂过我的衣襟,穿过溪水的上空。隔着溪边,烟霭蒙蒙中的树木似乎有些依恋,到了黄昏
紫马娇嘶踏软沙,阖闾城里客还家。 雨添秋水湾湾碧,风趁江云片片斜。 注释:紫马:指代王廷桂的坐骑——紫色骏马。娇嘶:马声娇美而悦耳。合闾城:即苏州城,阖闾是吴王的别称。客还家:指王廷桂回到家中。湾湾:波纹曲折的样子。碧:清澈的蓝色。风趁:风吹拂着。江云:江河上浮动的云彩。片片:一片一片,形容云彩轻盈飘动的样子。惜别缓斟红曲酒,伤心况对白蘋花。 注释:在离别时慢慢斟满酒杯,以表达惜别的情意
这是一首描绘初夏自然景色的七绝。下面是逐句释义: 首句“野色满庭户”,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田野景象,色彩斑斓,绿意盎然。第二句“昼凉清景佳”则是表达了诗人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夏日午后,感到清爽宜人,景色迷人。第三句“一双白练带”,用“白练”比喻盛开的石榴花,形象生动。第四句“飞上石榴花”则是将石榴花比作展翅飞翔的白练,动态感十足。 赏析: 全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夏日的美好景色,通过“野色”
注释: 雪白色的马,在西蕃的土地上奔跑;它来到河边,低头看着自己的影子,嘶叫起来。 好像嫌金络太重,用蹄子踢碎了落花泥。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一匹骏马的形象。前两句描绘了骏马在雪白的西蕃土地上奔跑,低头看影子,又嘶叫起来。后两句描写了骏马的动态,好像嫌着金络太重,用蹄子踢碎了落花泥。这首诗通过骏马的动作、神态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
注释:不要说梨花已经瘦了,杨柳花更可怜。随风消散的雨恨,总是在客窗前。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和人情之深的感慨。首句以梨花为比,突出了杨花更加娇弱、纤细的特点;次句则以杨柳花的形象,暗示了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勃发。后两句则通过“消雨恨”、“总在客窗前”等词语,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和诗人的心境。整体而言,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值得细细品味
诗句大意为:清明节这天,天气晴朗,正是出游的好时光。东郊上,人们欢聚一堂,享受着春日的美好。春风轻拂柳枝,春花烂漫如锦,祓禊仪式热闹非凡。 接下来将根据注释详细解读这首诗: 1. 诗人介绍:张奎,北宋单州临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人,字仲野。自言后唐河南尹张全义七世孙。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进士及第,历任并州推官、知合肥县等职。其诗风格豪放喜功名,不事小谨;治身有法度,风力精强。累历京东、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