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纪
《题画》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与人生感慨的诗歌,出自明代诗人董纪的作品。下面是这首诗的译文、注释和赏析: 1. 诗句翻译:一从刘阮离天台,洞口桃花几度开。知道再无相见日,当时不放出山来。 【解释】:自从刘阮离开天台之后,洞口的桃花已经开了几次。知道再也无法见到他们的日子,那时我本不应离开山中。 2. 关键词释义: - 刘阮:传说中的两位仙人,常以逃避世事纷扰为喻。 - 天台
诗句输出:滕王高阁倚江浔,画栋珠帘岁月深。 译文:滕王高耸的阁楼依傍在长江之滨,雕绘精美的画栋和珠饰华丽的帘幕,见证了岁月的深远。 注释:滕王阁:古代著名建筑之一,位于今天的中国江西省南昌市。倚江浔:指建筑靠近江边。画栋:指楼阁上的雕刻装饰。珠帘:指窗户上的精美帘幕。岁月深:指时间悠长。 赏析:此诗开篇描绘了滕王高阁的宏伟壮丽景象,通过“倚江浔”与“画栋珠帘”两个意象
以下是诗句及注释翻译: - 诗句:仿佛风烟笠泽东,吴山不与越山同。 谁家楼阁停歌舞,旧是夫差避暑宫。 - 译文:仿佛笼罩着风烟的江边东,吴山并不与越山相同。哪家楼阁停下歌舞,原来是夫差过去的避暑宫殿。 -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江南水乡画面。首句“仿佛笼罩着风烟的江边东”,通过“仿佛”一词,表达了诗人对这片景色的美好感受。接着,“吴山不与越山同”,这句话既展现了地域的差异
【注释】 春山晓:春天的山色,早晨。 晓思:清晨思念。 阁雨轻云已弄晴:阁中细雨和轻云都已化去。 窗间曙色渐分明:窗外的晨曦渐渐变得明亮了。 幽人:隐士、隐居的人。 酲(chéng):酒醉。 啼鸟隔帘三四声:隔着帘子听见三四声鸟啼。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以及诗人对春天的思念之情。开头两句写春景,描绘出了一幅春天的画卷。第三句则写出了诗人在春天里的感受,表达了对春天深深的眷恋之情
青山深处白云多,茅屋依然在涧阿。 【注释】:青山(qīngshān):青色的山;涧(jiàn):山间的水流。“深”和“远”均是修饰“青山”,表明山之深远。 借问隐君归去后,故园秋色近如何? 【注释】:隐君:隐居的贤人;故园:故乡的园林。“问”是“探求”的意思。 赏析: 此诗作于唐僖宗光启元年(885),时诗人正流寓江陵。这首诗写隐者归乡,抒发了思乡之情。首句写隐者的居所,第二句问隐者的归家
【注】庚午:公四十八岁。 壬戌岁除:公四十一岁时除夕。无异:与前年没有两样。 瞬息:极短的时间,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按察司:官名,掌一省的司法行政事务。 草堂:成都杜甫草堂,今成都浣花溪畔。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四川任上除夕作的诗。诗中通过“他乡”和“草堂”的对比,抒发了思乡之情。首句写往年除夕的灯影下,雨声中,自己怀念故乡;次句写今年除夕的草堂里,灯影下听着外面风雨交加的声音
注释:春山静寂鸟儿不鸣,阿咸自找琴弦弹声响。没有知音来欣赏,胸中的郁结难以平抑。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题画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在绘画中寻找知音、渴望交流的强烈愿望。 “春山寂寂鸟不鸣”,春天的山林寂静无声,鸟儿也不啼叫。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春山比作一个静寂的女子,鸟儿则是她的伴侣。 “阿咸自求弦上声”,这里的“阿咸”是指作者自己,他主动弹奏琴弦,希望能引起鸟儿的共鸣。然而,鸟儿似乎并不领情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山北山南秋复春,扁舟为屋树为邻。 - “山北山南”描绘了四季变换的自然景观,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循环。 - “扁舟为屋”意味着诗人在自然中寻找庇护,用小船作为临时的居所。 - “树为邻”表明诗人与自然紧密相连,树木不仅是邻居,也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2. 谁能学得天随子,老向江湖作散人。 - “天随子”可能指的是一种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方式
诗句输出: 鼓瑟齐门事已非,抱琴何惜赏音稀。 有弦争似无弦达,闲看闲云出岫飞。 译文注释: 《题画卷五首 其三》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画面中的景物,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感悟。诗中“鼓瑟齐门事已非,抱琴何惜赏音稀”两句,描述了曾经和谐的鼓瑟音乐如今已不再存在,而怀抱着琴的人却因为欣赏不到美妙的音乐而感到惋惜。“有弦争似无弦达,闲看闲云出岫飞”则是说
【注释】 禹会村:即今安徽省凤阳县。 草堂门:指沈文举的家,在凤阳禹会村。 九山:指凤阳九华山。 赏析: 这是一首和诗,是诗人沈文举为凤阳人钱文规的题画诗所作的酬唱之作。 首句“一自移家禹会村”,写自己的家迁到风阳之后,便没有再回过禹会村。次句“十年不出草堂门”,则说明自己自从离开禹会村后,已经整整十个寒暑不曾踏进过家门一步。两句合起来,就表达了诗人对禹会村的眷恋之情。 第三句“旧时桑梓今看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