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锴
【注释】 《晓渡扬子江》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诗,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当时李白在金陵与友人别后,乘舟过江,至扬子津时,夜泊孤山寺,因见江上景色,而有所感。全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韵脚“望”,“慷”和“郎”属于“去声二十三漾”韵部。 平楚渺无尽,乱山寒欲苍。(平楚:指广阔的平原。) 北风吹片席,此际一相望。(北风:此处指寒风。片席:形容小船。) 客久增恇怯,吾哀罢慨慷。(客:指诗人自己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然后,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最后,简要分析艺术效果。解答时,需要逐句对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进行鉴赏。“或有神灵意”,以拟人的手法,赋予玉兰以人格化的特征;“经今四百年”,用“四百年”来表示玉兰树的寿命之长;“花明鬼火外,阴冷劫灰前”,写玉兰树高耸入云,傲霜斗寒,凌厉于鬼火之外
注释: 1. 客有风尘者,飘然天地中:客人中有风尘仆仆的人,他像神仙一般自由自在地在天地之间飘荡。 2. 重来沧海上,直在故园东:我又来到了沧海之滨,依然身在故乡的东面。 3. 芳草映华发,孤云覆断蓬:芳草映衬着我斑白的头发,孤云遮蔽住了折断的芦苇。 4. 精蓝诸品净,独与旧时同:僧房的清净如同蓝色天空一样纯净无暇,只有我与往日的旧友一样。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重访故乡时的感怀之作
旅夜 江上月光正照人,烟沙近腊天。 不知今夜梦,可到故林边? 敝罶三星在,扁舟百丈牵。 浮生厌漂荡,四十转茫然。 注释: 1. 敝罶:破旧的鱼网。 2. 三星:指北斗七星(即“斗”字)。 3. 扁舟:单底船。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夜晚行旅的诗,通过描绘月夜、烟沙、渔网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首句“江月当人起”,以月光为引子,营造出宁静的夜晚氛围。接着
【注释】 急:急促。鸣:声音,此处指鸟啼声。清旦:清晨。翠屏:绿色的屏障。虎迹:老虎的脚印。潭水郁:潭水发臭了。伶俜:孤独失意的样子。怨:哀伤。断:断绝。 赏析: 这是一首五律,描写旅途中的所见所感。首联写诗人早起赶路时的所见;颔、颈两联写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末联写诗人在孤舟中的感受。 起韵“急雨鸣清旦”,是说黎明前一阵急雨,把天和地都洗得干干净净。“寒山湿翠屏”,是说早晨的山色,显得格外青翠
孤竹城 道出令支县,萧条东海浔。 如何多古思,烟草系人深。 臣主千秋案,乾坤不贰心。 传闻故祠在,立马一沉吟。 译文: 从令支县出发,来到了孤竹城。这里曾经是繁华的都城,但现在已经变得荒凉。站在孤竹城上,望着这片土地,心中充满了对过去的回忆和感慨。 孤竹城的历史悠久,曾经是燕国的都城。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这里已经不再是繁华的城市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荒芜的景象,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注释: 闻雁:听到大雁的声音。 白月转庭树,清霜下井干:月亮在庭院中缓缓移动,清冷的霜花落在了井架上。 一声哀雁起,千里大江寒:大雁一声声叫着,仿佛在诉说着千里之外江水的寒冷。 凄听宁偏入,离忧自万端:听着这哀鸣声,我的心情更加凄凉,思念之情越发浓重。 乾坤吾与汝,前路共漫漫:天地之间,只有你和我,我们共同面对前方漫漫的旅程。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大雁南飞的诗,诗人通过描绘大雁的叫声和江水的寒冷
归棹 烟水萦归思,孤帆绕岸回。 村虚木未脱,秋迥雁将来。 客梦几时罢,江花昨夜开。 匡山如习隐,先筑读书台。 注释: - 归棹:指回家的船。 - 烟水萦:形容烟雾弥漫的水面上,思绪飘散。 - 孤帆:一只孤单的船。 - 绕岸回:船只在岸边缓缓行驶。 - 村虚木未脱:村庄中的树木还留有冬天的痕迹。 - 秋迥雁将来:秋天的雁群向南方飞去。 - 客梦几时罢:客人的梦何时结束? - 江花昨夜开
注释: 征马顾还嘶,飞蓬东复西。 伊予甘落落,吾子慎栖栖。 海内谁胶漆,边陲正鼓鼙。 相依傥严武,好住浣花溪。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送别钟匪莪时所作。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美好祝愿。 首句“征马顾还嘶”,描绘了一幅出征归来的场景,马在嘶叫,象征着离别和重逢。 第二句“飞蓬东复西”,比喻朋友像飘零的蓬草一样漂泊不定,难以安定。这里的“飞蓬”也是诗人对自己的一种形容。 第三
【注】一壑(hè),深沟。 壑庵,山间小屋,在山谷中。 一、二两句:诗人以“藏春水”喻指心境之澄明; “寒生清净心”,以“寒生”比喻外界的干扰和纷扰被排除后内心的宁静。 三、四两句:“落花幽籁细”,“落花”指窗外飘落的花瓣,“幽籁”指风吹树叶沙沙作响的声音,诗人以“苦竹夕阳深”形容其声音之细微而悠远,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五、六两句:诗人用“寂以会众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