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宪噩
【注释】: 县西门外宅,东野近移居。——县,指江州。县西门外,指江州西门外的住宅;“东野”是作者自喻的住所。 有客寻荒径,无钱补草庐。——有客人在荒凉的小路上寻找去路,没有钱来修补自己的茅屋。 谷风秋树远,城月夜钟疏。——秋风萧瑟,吹过远处的树林,月光如银,洒在城楼上。夜晚时,钟声稀疏。 时见携童子,开窗教读书。——时常看到有人带着小孩,打开窗户让他们读诗写字,学习知识。 【赏析】
【注释】 长至:古称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农历的十一月。雪初下:即大雪初降。 未作诗:还没有写一首诗。 高情:高尚的情操。 静理:静寂的思绪。 卷帘处:卷起帘子的地方。指室内。 凭几时:倚靠在案几上。 消复尽:已经消融殆尽。 【赏析】 此诗酬答友人的寄赠之作。 首联“长至雪初下,当看未作诗”,点明时节,交待了时间、天气、地点和人物。 颔联“高情解相寄,静理独能推”承接上句,进一步展开议论。
诗句: 1. 过无怀先生故居,今为单方伯第 - 路过无怀氏先生的故居,现在变成了单方伯的住宅。 2. 旧是黔叟宅,今来崇构新 - 这是过去的黔地老人的住所,如今变成了高大的建筑。 3. 乍惊行处改,常忆往时贫 - 刚刚惊讶于行走的地方已经变化,常常回忆过去贫穷的时候。 4. 楼榭何曾识,莺花别作春 - 曾经没有听说过楼和亭子的存在,而春天里美丽的花朵却别具一格。 5. 独怜庭际月,还照执经人 -
【注释】 荒圃:指荒废的花园。二三亩:大约二至三亩地。种蔬:种植蔬菜。兼:同时。栽葵留宿柢(dǐ):把向日葵的根留在那里,以便它长出新的花头。分菊护新芽:把菊花分成几部分,保护好它的嫩芽。野蔓:指野生的藤蔓。架成壁:用野藤做成围栏。斸(huò):一种除草工具。初泥:刚刚盖好茅屋时,泥土还没有干。坐卧:坐着躺着。野情赊(shē):闲适的心情。 【赏析】 此诗为作者在荒园居住时的即景抒情之作
【注释】 1、山翁:隐士。2、过桥路:指从山中经过的小路。3、岭村:即“岭上村”。4、高树:指山上的树木。5、平原:指山下平旷之地。6、临水:指站在溪边。7、翛然:闲适貌,形容人超逸脱俗。8、筚门:柴门。 【赏析】 此诗是一首送别诗,写送别友人归去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首联写与朋友分别时的情景;颔联写分手后友人归途中的情景;颈联写友人归后山村之景;尾联写诗人对友人的祝愿。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
游道士谷二首 未至二三里,混茫全欲收。 乱云迷谷口,急雨下峰头。 陇麦山田错,苔花石径幽。 何来风气冷,萧飒转如秋。 注释: 1. 未至二三里:还没有到达两三里的地方。二三里,古代以里计,一里约相当于五丈,故二三里大约相当于十里。 2. 混茫:模糊朦胧的样子。 3. 收:收敛,消失的意思。 4. 乱云:指乌云。 5. 迷:被云雾遮蔽。 6. 峰头:山峰的顶端。 7. 陇麦山田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离别的深深怀念和对友人前途的担忧。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诗句解读与翻译: 1. 天边候雁飞 - “天边”指天空边缘或远处,这里用来象征远方或他乡。 - “候雁”是一种候鸟,春天南飞,秋天北归,常用来比喻远方的游子。 - “飞”描述了候雁飞行的场景,增添了一种动态美。 2. 白发望荆扉 - “白发”通常用来形容老人
《远归》 远山暮色映郭门,故土近乡频解衣。 田园新麦熟金穗,风雨远人归路归。 母念应扶杖,儿迎早候扉。 风土从头说,满庭喜语和。 注释: 1. 暝色动山郭:黄昏的天色使山城的轮廓变得模糊不清。 2. 近乡频拂衣:每次回到家乡,都要整理衣服,表现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 田园新麦熟:田野里的新麦已经成熟了。 4. 风雨远人归:在风雨中归来的远方游子。 5. 母念应扶杖:母亲想念他应该拄着拐杖。
诗句释义与赏析 对月忆海东旧游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月光下怀念过去在海东的游历经历。"海东"指的是古代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这里可能是指诗人曾经旅行或居住的地方。"旧游"则表明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思念。 荒村一片月,曾照海东游。 “荒村”描绘了一个寂静、荒凉的乡村景象,而“一片月”则强调了夜晚的宁静和孤独。"曾照海东游"意味着月光曾是诗人在海东地区旅行时的美好记忆和陪伴
【注释】 疏懒:指懒惰。 佃客:租种土地的农民,这里指地主家的仆人。 家僮:家奴。 花、药:都是指植物,这里指花草。 当风坐:指坐在亭子中。 茅亭:用茅草盖的亭子。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园居时写的两首七律诗。第一首写诗人自己不善于农耕,因而也不喜欢耕种;第二首写他爱坐在亭子中,不愿为地主做事。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