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光文
却有机缘在,相逢意气同。 来看云起处,共话月明中。 去去程何远,悠悠思不穷。 钱塘江上水,直与海潮通。
社里朝朝出,同群担负行。 野花头插满,黑齿草涂成。 赛胜缠红锦,新妆挂白珩。 鹿脂搽抹惯,欲与麝兰争。
有处可寻菊,还当冒雨行。 久因诗兴懒,徒觉海潮鸣。 人以悲秋老,身当避地轻。 不堪佳节度,休著孟嘉名。
隔城遥望处,秋水正依依。 煮石烟犹冷,乘桴人未归。 调饥思饱德,同饿喜分薇。 旧德萦怀抱,于兹更不违。
天风吹不尽,憔悴复舒英。 似有催诗意,还多望酒情。 会当枯亦发,是乃困而亨。 爱惜饶真赏,休将境遇评。
修得一间屋,坐来身与闲。 夜深常听月,门闭好留山。 但得羁栖意,无嗟世路艰。 天人应共仰,愧我学题蛮。
遇晴常听月,无月听偏难。 海怒声疑近,溪喧势作寒。 闲枝惊鸟宿,野渚洽鱼欢。 梦与诗争局,诗成梦亦残。
沈光文,郑克塽具表归降。 旧识闽浙总督姚启圣允接返故籍,未几启圣「疽发背死」,事不果。 康熙二十四年(1685)与季麒光等清廷在台官员,及部份明末遗老共结「东吟社」。 康熙二十七年(1688)卒,葬善化东保里。 诗文著作丰富,世称「海东文献初祖」。 沈光文流寓台湾三十馀年,历荷兰以迄郑氏三代之盛衰,极旅人之困,深刻反映传统文人飘流于末世与边陲的悲哀。 沈光文系台湾文学、文献史上著名之诗人
沈光文,郑克塽具表归降。 旧识闽浙总督姚启圣允接返故籍,未几启圣「疽发背死」,事不果。 康熙二十四年(1685)与季麒光等清廷在台官员,及部份明末遗老共结「东吟社」。 康熙二十七年(1688)卒,葬善化东保里。 诗文著作丰富,世称「海东文献初祖」。 沈光文流寓台湾三十馀年,历荷兰以迄郑氏三代之盛衰,极旅人之困,深刻反映传统文人飘流于末世与边陲的悲哀。 沈光文系台湾文学、文献史上著名之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