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光文,郑克塽具表归降。
旧识闽浙总督姚启圣允接返故籍,未几启圣「疽发背死」,事不果。
康熙二十四年(1685)与季麒光等清廷在台官员,及部份明末遗老共结「东吟社」。
康熙二十七年(1688)卒,葬善化东保里。
诗文著作丰富,世称「海东文献初祖」。
沈光文流寓台湾三十馀年,历荷兰以迄郑氏三代之盛衰,极旅人之困,深刻反映传统文人飘流于末世与边陲的悲哀。
沈光文系台湾文学、文献史上著名之诗人,其诗文散见于方志,台湾诗文总集,以及笔记杂纂,如连横《台湾诗荟》、陈汉光《台湾诗录》。
至于别集之辑录,则有宁波同乡月刊社刊行之《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以及龚显宗主编之《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资料汇编》。
兹以目前所见,最早收录沈光文诗作的清代方志艺文志为底本,并参校下列诸本:《台湾诗荟》、《台湾诗乘》、《台湾诗录》、《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资料汇编》。
〖参考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台北:宁波同乡会,1977;龚显宗《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资料汇编》,新营:台南县文化中心,1998。
〗(江宝钗撰)
生卒年:1612-1688),字文开,号斯庵,浙江省鄞县(
沈光文
查阅内容
【解析】 这是一首七律。首联“浓雾不为雨,乘朝向北行”是说浓雾并不妨碍出行,早晨起来就乘着大雾向北方行进了。诗人的出行,本是为了赴任。但当他一出门,就遇到这样的浓雾天气,他的心情便不平静起来了。颔联“此中有长恨,回首意难平”写诗人在北去的路上所见到的景色,感到的是长恨和难以平复的心情。颈联“冀作南山豹,新闻出谷莺”写诗人的愿望:希望能做南山里的豹
解析: 1. 第一句: - 诗句:"明识忧无用,忘忧实不能。" - 译文:我清楚地知道忧虑是没有用的,但试图忘记它却无法做到。 - 注释: - "明识忧无用":明确认识到忧虑是无用的。 - "忘忧实不能":尝试忘记忧虑却是做不到的。 - 赏析: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忧虑无用性的深刻认知。虽然意识到忧虑无益,但他也意识到了消除这种情绪的困难。 2. 第二句: - 诗句:"安危思覆卵
【解析】 本诗为五言绝句。第一、二句是首联,点明题意;三、四句是颔联,写自己与故臣的别情;五、六句是颈联,写自己与朋友的友谊和交往;七、八句是尾联,写自己对友人的关心和牵挂。全诗表达了诗人因故人远逝而伤怀,但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怀和思念之情。 【答案】 别岛山川异,伤怀是故臣。 同心为千载,分手记初春。 志士尊声气,东都重缙绅。 折寄不嫌频
【解析】 “隐心甘作苦,逐逐却难禁”意思是:内心甘愿忍受痛苦,但行动上却不能自制。“计拙忧成老,身闲喜独吟”意思是:计划不周而担心变老,身体闲适而喜欢独自吟诵。“尘嚣浑欲脱,山水试相寻”意思是:尘世的喧嚣似乎可以摆脱,山水之美可去寻觅。“满路芙蓉发,秋光已觉深”意思是:满地的荷花开放了,秋天的阳光已经很浓了。 【答案】 发新港途中即事 发新港路上,我遇到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内心甘愿忍受痛苦
【注释】 隩草戊戌:即顺治十五年(1658年)。隩,同“豫”。隩草,指《豫章行》。 仲冬和韵:指应时作诗。仲冬为农历十月,此句意谓此时作和韵诗。 其三:指第三首。 义旗嗟越绝,剩得此顽民:意思是说,义旗已到,但中原的人民还是被敌人占据着,他们还是像顽石一样顽固不化。义旗,这里指抗清军队。嗟,叹息。 矫矫心如石,丝丝鬓欲银:意思是说,这些顽民的心志坚如磐石,而头发已经稀疏了
隩草戊戌1654仲冬和韵 其一 宁不怀乡国,并州说暂居。 无枝空绕树,弹铗又歌鱼。 炼骨危疑集,盈头珍惜梳。 感追无限际,悔绝昔年裾。 注释: 隩草:地名,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北部。 戊戌:古代纪年法,指的是1654年。 仲冬:农历十二月份。 和韵:即同韵诗,用相同韵部的字来填写诗歌的韵脚。 并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 说:这里是陈述的意思。 无枝空绕树:比喻没有依靠或支撑
【注释】 隩草:即“草”字,指野草。 戊戌:即“五”字,这里用作虚数,泛指某年。 仲冬:指冬季的第二个月,农历十月。 和韵:即作诗以应和别人的诗词。 其六:指这首诗中的第六句。 非:表示否定的意思。 谋:谋求、谋取。 衣食:食物和衣服。 人闲:人闲着的时候。 心却忙:心中却很忙碌。 声联:声音相呼应。 随地义:根据当地的道德观念。 力任一身纲:力量承担着整个家庭或社会的重任。 无憾:没有遗憾。
注释: 随时却不闷,而闷实难排。 随时:随时随遇而安,不拘于时。 浪撼江空雨,风翻天半霾。 浪撼:浪花拍打,形容江面波涛汹涌。 风翻:狂风卷起,形容天空乌云密布。 半霾:一半阴暗,一半晴朗,形容天气多变。 热肠知未冷,晚节慎无乖。 热肠:热情的心肠,指人对朋友的关心和照顾。 晚节:晚年的品行和操守,指人的晚年应该保持高尚的品质。 慎无:务必,要谨慎。 乖:违背,错误。 荣辱渔家少,乘潮又泛箄。
这首诗是作者在1654年仲冬,应和李长源的《隩草戊戌》诗所作的第四首。全诗共八句,每句都紧扣主题词,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回忆以及对现实的无奈。 注释: - 隩草戊戌:指1654年的农历十二月。 - 得兴灵武业: 获得兴旺发达的事业。 - 谁作李长源: 李长源是谁?这里可能指的是李长源的同乡或者朋友。 - 天宝人凭说: 天宝年间的人还在谈论吗?天宝是唐玄宗时期的年号(742-756)。 -
相关推荐
清代诗人完颜守典,字彝斋,是清朝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诗人。下面将详细介绍完颜守典: 1. 基本信息:完颜守典出生于满洲旗人家庭,他的出生地是杭州驻防。作为清朝的文人,他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学识。在《逸园集》中收录了他的一些诗文,反映了他在文学上的造诣。 2. 生平经历:关于完颜守典的生平,资料记载较为简略,没有详细的经历介绍。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有一定的成就,并留下了一些作品。 3.
宋凌云是一位生活在清代的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诗人。 字逸仙,是清朝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李博的妻子。他的作品以其深情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而闻名,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思念。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蕴含了深厚的情感和哲理
沈祥龙,字约斋,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他以其精湛的隶书技艺和对词作的贡献闻名于世。下面将详细介绍沈祥龙: 1. 基本信息:沈祥龙,字号约斋,原籍娄县(今属上海市松江区),出身于清朝的文人家庭。他的学识涵盖了多个方面,尤其擅长隶书,这一书法流派在中国古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2. 诗词创作:沈祥龙在词作方面也有所涉猎,其作品展现了他对古典文学的理解与热爱。尽管他在词的创作上未能达到顶峰
沈光文,郑克塽具表归降。 旧识闽浙总督姚启圣允接返故籍,未几启圣「疽发背死」,事不果。 康熙二十四年(1685)与季麒光等清廷在台官员,及部份明末遗老共结「东吟社」。 康熙二十七年(1688)卒,葬善化东保里。 诗文著作丰富,世称「海东文献初祖」。 沈光文流寓台湾三十馀年,历荷兰以迄郑氏三代之盛衰,极旅人之困,深刻反映传统文人飘流于末世与边陲的悲哀。 沈光文系台湾文学、文献史上著名之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