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仅谋衣食,人闲心却忙。
声联随地义,力任一身纲。
无憾敢言敝,加餐尚乏粮。
将何消旅夜,薄酒胜茶汤。
【注释】
隩草:即“草”字,指野草。
戊戌:即“五”字,这里用作虚数,泛指某年。
仲冬:指冬季的第二个月,农历十月。 和韵:即作诗以应和别人的诗词。
其六:指这首诗中的第六句。
非:表示否定的意思。
谋:谋求、谋取。
衣食:食物和衣服。
人闲:人闲着的时候。
心却忙:心中却很忙碌。
声联:声音相呼应。
随地义:根据当地的道德观念。
力任一身纲:力量承担着整个家庭或社会的重任。
无憾:没有遗憾。
敢言敝:敢于说出自己的缺点。
加餐:加餐就是吃好一些。
尚乏粮:还缺少粮食。
将何:什么。
消旅夜:度过旅途中的夜晚。
薄酒胜茶汤:喝点薄酒胜过喝些茶汤。
【赏析】
《隩草》,原诗为五绝,共八句,每句七个字,全诗共七百二十个字。此诗是作者在1654年(顺治元年)冬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当时作者因生计所迫而流落异乡,在异乡过着艰难的生活,他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首联“非仅谋衣食,人闲心却忙”。前半句“非仅”,意为不仅仅是,“谋衣食”,即谋求衣食;后半句“人闲”,意指人闲暇的时候,“心却忙”,则是指人忙碌的时候,两句合在一起,意思是说,人不仅仅要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内心要保持一种忙碌的状态。这种忙碌状态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实现自我的价值。这种思想贯穿于全文,是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态度的体现。
颔联“声联随地义,力任一身纲”。这两句的意思是,声音应该随着当地的道德观念而变化,而一个人的力量应该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这里的“声联”指的是声音应该与当地的道德观念相适应,“力任一身纲”则是指一个人的力量应该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态度,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与社会的道德观念相适应,同时还要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这样才能更好地生活。
颈联“无憾敢言敝,加餐尚乏粮”。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没有任何遗憾,我敢于说出我的不足之处;虽然我已经尽力吃饱了饭,但我仍然感到饥饿。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生活的评价和态度。他认为他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他敢于说出自己的不足之处;虽然他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但他仍然感到饥饿。这种评价和态度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积极追求。
尾联“将何消旅夜,薄酒胜茶汤”。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我将如何在旅途中度过这个夜晚呢?喝一杯薄酒比喝些茶汤要好。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旅行生活的期待。他认为,尽管旅途中的生活可能会很艰难,但是通过一杯薄酒来度过这个夜晚,会比喝一些茶汤要好得多。这种期待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这首诗通过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积极追求。他主张不仅要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更要追求精神上的充实;他主张人应该与社会的道德观念相适应,并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他主张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不足之处保持坦诚的态度,并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他主张即使生活再艰苦,也要用一杯薄酒来度过这个夜晚,享受生活的美好。这些都体现了他的人生哲学和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