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雾不为雨,乘朝向北行。
此中有长恨,回首意难平。
冀作南山豹,新闻出谷莺。
忽然开霁处,前路甚分明。

【解析】

这是一首七律。首联“浓雾不为雨,乘朝向北行”是说浓雾并不妨碍出行,早晨起来就乘着大雾向北方行进了。诗人的出行,本是为了赴任。但当他一出门,就遇到这样的浓雾天气,他的心情便不平静起来了。颔联“此中有长恨,回首意难平”写诗人在北去的路上所见到的景色,感到的是长恨和难以平复的心情。颈联“冀作南山豹,新闻出谷莺”写诗人的愿望:希望能做南山里的豹,能听到山谷里莺儿清脆的啼声(《诗经·小雅·伐木》有云:“于以硕女,归宁父母。洵美且仁,女也孝而弟也。”),以表示诗人对朝廷的期望和对国家前途的关心。尾联“忽然开霁处,前路甚分明”写诗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行程后,终于见到了晴朗的天空,道路也变得十分清楚。这一句诗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它不仅点明了时间(傍晚)和地点(晴天),还暗示了诗人心情的开朗和乐观。从这首诗来看,作者是怀着满腔热情踏上赴任之路的。但他在途中又遇到了意外的挫折。他看到前面的道路虽然分外清晰,但却不能像往常一样畅行无阻。这种心情与前两句的乐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遭遇挫折时那种愤激不平的情绪。

【答案】

晓发目加湾即事

浓雾不为雨,乘朝向北行。

此中有长恨,回首意难平。

冀作南山豹,新闻出谷莺。

忽然开霁处,前路甚分明。

赏析:

这首七律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春。当时作者正奉旨出任汀州(今福建漳州)刺史。

起句“浓雾不为雨”,直抒胸臆,表明自己此行并非为赴任之职,而是有别的意图。次句“乘朝向北行”,说明自己此行的目的地是北方。这两句诗把旅途中的所见与自己的内心活动联系起来,从而写出了因见浓雾而引起的一种怅惘心情。“此中有长恨,回首意难平”,是说在这一路上,自己一直被一种惆怅之情所困扰着,无法平静。这两句诗,既表现了浓雾给行者带来的不便,也表现了自己内心的矛盾情绪。“长恨”“意难平”,是说由于浓雾的原因,自己无法按预定的计划行事。这里,诗人用典,化用了《诗经》中“归宁父母、洵美且仁”的诗句,来表达诗人对朝廷的期望和对国家前途的关心。

中间四句写自己在前往任途中所遇到的险阻和所思所虑。“冀作南山豹”,意思是希望自己能够做上南山上的豹子那样,成为一只雄健的猛兽;“新闻出谷莺”,意思是希望自己能够像谷中的黄莺一样,唱出动听的歌来。这两联分别以“南山”和“谷莺”为喻体,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结合起来,表现出他既有豪情壮志,又有深沉的忧患意识。然而,诗人的抱负并不能实现,所以,“忽开霁处,前路甚分明”一句就流露出诗人失望的情绪。

结尾两句是对前面诗句的一个补充和点睛之笔。前两句诗人用浓雾比喻政治黑暗,用“长恨”“意难平”抒发政治失志之慨。“忽开霁处,前路甚分明”,则意味着乌云已散,晴空万里。在这里,“霁”字用得非常妙,因为“霁”与“晦”相对,阴霾散尽就是晴朗的天气,因此,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现在乌云已被驱散,阳光普照大地,道路变得非常清楚了。这一联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它不仅点明了时间(傍晚)和地点(晴天),还暗示了诗人心情的开朗和乐观。

诗人通过描写浓雾、山豹、黄莺、晴空等自然景物,表达了自己在仕途道路上所经历的一系列曲折和挫折,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深沉忧国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