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旗嗟越绝,剩得此顽民。
矫矫心如石,丝丝鬓欲银。
中山几度醒,故国十三春。
尚慎虚瞻陟,天寒夜泣旻。
【注释】
隩草戊戌:即顺治十五年(1658年)。隩,同“豫”。隩草,指《豫章行》。
仲冬和韵:指应时作诗。仲冬为农历十月,此句意谓此时作和韵诗。
其三:指第三首。
义旗嗟越绝,剩得此顽民:意思是说,义旗已到,但中原的人民还是被敌人占据着,他们还是像顽石一样顽固不化。义旗,这里指抗清军队。嗟,叹息。
矫矫心如石,丝丝鬓欲银:意思是说,这些顽民的心志坚如磐石,而头发已经稀疏了,就像银子那样泛着银色的光芒。矫矫,形容人的意志坚强。
中山几度醒,故国十三春:意思是说,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多少次的觉醒,有十三年的时间都处于春天之中。这里用春秋比喻岁月。
尚慎虚瞻陟,天寒夜泣旻:意思是说,我仍然谨慎地仰望着升仙的道路,但天气寒冷,夜晚里不禁泪流满面。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因应时作诗,以《豫章行》的体裁写的一首七律。
诗的前两句“义旗嗟越绝,剩得此顽民”,是说,大义之师到来,但是中原的百姓还是被敌人占领着,他们还是像顽石一样顽固不化。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对中原人民的同情和对敌人的愤怒。
后两句“矫矫心如石,丝丝鬓欲银”是说,这些顽民的心志坚韧如磐石,而他们的发丝已经稀疏了,就像银子那样泛着银色的光芒。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这些顽民的形象,同时也表现出他们对抗清的决心。
最后两句“中山几度醒,故国十三春”,是说,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多少次的觉醒,有十三年的时间都处于春天之中。这是对前一句的回应,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望。
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