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远树一江分,潎潎流泉两岸闻。
愁思自能依落日,故人不用赋停云。
浔阳地僻追三隐,林下名高愧五君。
满目黄芦围水宅,几时归雁好同群。
【注释】
- 木弟桐音伯调奕庆:木弟,即木弟和尚;桐音,指僧法真。伯调,即王伯调,字子美,号桐音;奕庆,字仲明,号奕庆。他们都曾住此寺。
- 奕庆诸子:奕庆和尚的子孙辈弟子。
- 东书堂:位于寺内东南角的书斋。
- 潎潎流泉:水声潺潺。
- 落日:夕阳西下。
- 浔阳地僻追三隐:在浔阳隐居。浔阳,今江西九江市。
- 林下名高愧五君:在山林之中以名望自居而感到羞愧。五君,指东汉初年的五位隐士:张良、萧何、韩信、诸葛亮和刘备。
- 黄芦:芦苇。
- 水宅:水边之宅。
- 归雁:归巢的大雁。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元丰六年(1083)春游庐山时所作。当时诗人与苏轼同在山中。诗中描绘了江边的景色,表达了他与友人的思念之情。全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意境优美。
首联写江边景色:茫茫江面上分出一片远树,两岸有清流汩汩传来。“茫茫”形容江面的辽阔无边,“一江分”点出江水的宽阔。“潎潎”是形容水流声音的词语,形象地描绘了水流的声音。两句诗写出了庐山的自然美景。
颔联写思友之情:愁绪自然地依傍着落日的余晖,故人无需赋诗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颈联写隐居生活:在浔阳的偏僻之地追寻古代三位隐士的生活方式,但自己在山林之中以名望自居而感到羞愧。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尾联写归雁之意:满眼望去,都是黄绿色的芦苇围住了水边的宅院,什么时候才能像归雁一样回到故乡呢?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