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曾佑
【注释】:璱人申受:指申涵光,字受之,新会(今广东新会)人;方耕:耕种;孤绪微茫:犹言“孤苦无依”;董生:东汉经学家董仲舒;一片苍苍:一片青葱茂盛。蓝省月:即月亮。当年曾照两畸英:当年曾经照亮两个杰出英才——梁鸿和孟光。 【赏析】:此诗是赠给梁卓如的一首七律,表达了作者对其才华的赞美和希望。首联写诗人与梁家有渊源关系,又对梁家表示祝贺。颔联用典,以董仲舒比梁鸿,以孟光比梁卓如。颈联承上启下
破落疏棂露短檠 凉夜机声伴孤灯分明芦中隐士居,忘却前头不夜城 注释: - 破落疏棂:破旧的门扉,窗棂。 - 露短檠:露珠滴在短小的灯檠上(古代的一种灯具,由竹条或木头制成)。 - 短檠:短小的灯檠。 - 凉夜:凉爽的夜晚。 - 机声:纺织机的声响。 - 芦中隐:指隐居在芦苇丛中。 - 前头:前方,前面。 - 不夜城:永不熄灭的城市,常用来形容繁华都市。 赏析:
江波如绣晚霞浓,揽镜徘徊惜玉容 译文:江水波纹如同精美的刺绣,傍晚时分晚霞色彩浓郁。我凝视着镜子,心中徘徊着对你的怀念,不忍离去,怕失去你那如玉的容颜。自古以来,红颜薄命,易逝难留。在罗帏中沉睡时,容易受到霜钟声的惊醒。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夕阳西下时独自欣赏美景,并回忆起过去与爱人的美好时光,感叹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首句“江波如绣晚霞浓”
“斜阳无语媚林巅,如此平芜路几千” —— 这是一首描绘日落时分的宁静场景,诗人在愚园道中,夕阳余晖洒满林巅,平缓的道路延伸至远方,显得空旷而寂寥。 “唯有婆娑枯树色,年年曾系五湖船” —— 这里通过枯树的形象,传达了岁月流转和不变的情感。每年春天,诗人都会乘着小船,停靠在五湖之上,与自然为伴,享受片刻的宁静。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
东中望见国门有作二首 亭亭黄日向入斜,古道衰杨噪晚鸦。 忽见林边排雉堞,真成孤注向天涯。 注释: 亭亭:高耸的样子 黄日:夕阳 入斜:倾斜 古道衰杨:古老的道路旁边凋零的杨柳 噪:喧闹 林边:树旁 排:排列 雉堞:古代城上的矮墙或垛口 孤注:孤注一掷,形容冒险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的景色画面,诗人站在高处远眺,夕阳西下,余晖洒落在古老的道路上,周围衰败的杨柳在风中摇曳
东中望见国门有作二首夏曾佑 创作于清代的古诗 城阙参差树色新,马头十丈帝京尘。 西山阅尽人间世,不及南屏面目真。 注释: 城阙(古代帝王居住的宫殿)参差不齐地矗立在视野中,树木呈现出新鲜的颜色;远处马头的烟尘弥漫,像是十丈高的云烟笼罩着帝都。从高处眺望西山,我仿佛穿越了人间的纷扰,但仍然觉得比不上南方屏风上山水画般的真实面目。 赏析:
浩吾襄孙饯别海上酒楼十二首选二 《乐府诗集》卷四八引《古今乐录》:“成连鼓琴歌辞,文通(谢胱)曰:‘余昔游于东海上,风涛若立至,心惮怖,谓将船人恐不能济,船人云:‘我善游者。’乃令与俱,乘小船于波中稽留十余日,遂经危向远,去如矢逝,然后知船人之妙绝也。”李贺《赠陈商》:“成连能击筑,作此海中歌。”《乐府古题要解》卷六:“相和曲,言人情之常也。”王琦汇解引沈约《宋书·乐志》:“相和三调:一曰平调
【注释】: 1. 愚园道中:指从南京到北京的途中。愚园:作者曾建有私家园林“愚园”。 2. 二首:此诗共两首,每首八句。 3. 一鞭残照:一鞭驱马,日落时分。 4. 春衣(yīn):春天的衣服,即薄衫。 5. 揽鬓丝:用手抓住自己的头发。 6. 明天:明天清晨将要启程,即明日。 7. 京辇路:京城的道路。辇:皇帝乘的车,古代用金饰装饰,称“金车”,这里借指皇帝乘坐的马车。 8. 劳顿:劳累、困乏
【解析】 “津”“津”“簪”“簪”,注意“簪”的写法;“柳丝”“柳丝”,注意“丝”的写法。 【答案】 译文:垂杨依依,柳色丰美,欲染征袍,惜其素丝。水边蓬莱虽在,却难载酒。春花秋实,飞絮满枝,令人留连。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诗人在京城为官时对江南风物的思念。首句写杨柳的景色,次句写自己因思乡而不忍用白练做征袍,三、四句是想象江南的景致,抒发离别时的伤感之情。全篇情调凄婉,意境优美
嘉善道中 纱窗临水水盈盈,吴语烟中渐次生。 最是楼头残梦觉,等闲犹作故乡听。 注释: 嘉善道中:指作者在嘉善道上的旅途经历。 纱窗临水:形容窗户外面是清澈的水面,纱窗被风吹拂着摇曳。 水盈盈:指水波荡漾的样子。 吴语:指吴地的方言,也就是苏州话。 烟中:烟云缭绕之中。 渐次生:指渐渐变得清晰。 最是:特别是。 楼头:指楼上。 残梦觉:意味着从梦中醒来。 故乡听:指听到熟悉的家乡声音。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