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应词
【注释】 应词:即酬答词。禾中孙葆麓弟:指诗人朋友孙葆麓,字子谷,号禾中,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赏析】 本诗作于光绪三年(1877)。时诗人在家乡为官,与好友孙葆麓相别已久,故寄此词以慰之。首二句写别后相思之情,“明月”是怀念友人;三、四两句写别后思归之情,“扁舟小驻”是思念友人的情态;五、六两句写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更深,“惆怅天涯隙驹”是表达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全词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解析】 本题是一道综合考查诗歌内容、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转应”是词牌名;“庭院”是词牌名中的“令”字;“东风吹遍”是词的上片,“画梁双燕初归”是下片,“飞絮”是词中的“韵”。 【答案】 ①庭院:院落;②薄暮:傍晚;③东风:春风;④飞絮:随风飘飞的柳絮;⑤人:指思妇;⑥绣帘:用丝织品做成的帘子。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出的“关键词”一般为手法、情感等直接可感的重要信息,答题时先答出这些词语,然后再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为什么。 (1) “人去”,是全诗感情基调的一个转折点。从第一句开始,诗人就沉浸在一种悲凉的气氛之中;“人去”则将这种气氛推向高潮。“影也留他不住”
【注释】 转应词:词牌名,又名“转应乐”、“转应曲”等。唐教坊曲。双调,九十七字。每句三平韵。按此词前半首押平声韵,后半首押入声韵。此词前后两阕各分六仄韵。 新柳新柳:一作“春来春来”。 掩映:遮掩和映照的意思。 长条:细长的枝条。 绊(bàn):缠住。 游人:游客、旅客。 江南早春:春天在江南的早些时候。 风雨独行古道:独自行走在风雨中。 赏析:
【注释】 转应词二首:即《一剪梅》。 疏雨:稀疏的春雨。 慎芜:水边长着草木的地方。 洲渚:水中的沙洲。 相忆故人:思念远方的朋友。 远水遥山:远处的水,远处的山。 暮春:暮春时节。 赏析: “疏雨疏雨,绿满慎芜洲渚”:稀疏的春雨,洒遍了水边长着草木的地方,一片绿油油的,显得生机勃勃。诗人在这里描绘了一幅春雨过后,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留恋之情。 “江南相忆故人
【注释】 “双燕”:一作“孤燕”。 “去岁今年相见”:指去年和今年的春天。 “东舍西家”:东屋西边的人家。这里指燕子飞来飞去,栖息的地方。 “衔得泥中落花”:燕子衔着泥土中的落花。这里的落花可能是指春天时飘落的花瓣,也可能是其他东西。 “暮寒池阁”:傍晚时分寒冷的池塘和阁楼。这里的暮寒可能是指天气转寒,也可能是比喻人的心情。 【赏析】 《转应词》是唐玄宗李隆基所作。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二首
【注释】: 转应词二首:词牌名。又名秋夜月、秋窗听夜雨等。双调,四十九字,上片十句五平韵,下片十句四仄韵,前后片各三平韵,一仄韵。 秋梦:秋天的梦境。 三弄:指笛子演奏的三个乐音。 空堂蟋蟀频鸣:蟋蟀在空荡的屋子里发出连续不断的叫声。 明月:明亮的月亮。 圆缺:指月圆和月缺。 赏析: 这首词是写作者对月的感怀。开头两句“秋梦,秋梦,梦觉笛声三弄”,点出了时间、季节和环境,渲染出一种清冷凄寂的氛围
【注释】 疏:稀疏。西风:秋风。鬓飕飕:形容风吹头发的样子,好像被风吹得发冷。 【赏析】 此诗写秋日归家之景。首句点明时间、地点和季节。二句描写江路黄叶纷飞的景象,衬托出诗人归途中的凄凉心境。三句以“西风吹鬓飕飗”突出了秋风的凛冽,暗示了诗人的孤寂与凄楚。四句则直抒胸臆,表达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情调感伤悲凉,是一幅典型的边塞寒秋图
明月。明月。记照还乡时节。扁舟小住鸳湖。 惆怅天涯隙驹。驹隙。驹隙。回首俊游愁绝。
人去。人去。影也留他不住。晚来风倦帘旌。 又见花前月明。明月。明月。何苦阴晴圆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