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纪
【注释】 巴童:指四川一带少数民族的儿童。竹马:一种玩具。巴歌:四川民歌。 过:经过。 毕竟:终究,到底。习俗:民间风俗。好事:好兆头。丰登:庄稼丰收。原在:原来就在这里。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诗人看到巴童们唱着巴歌,到处迎接“过路”客人,感到十分好笑。因为“巴童”即川东少数民族,他们唱着巴歌,用竹马作游戏,这本来没有什么可笑之处,但“巴童竹马唱巴歌”,到处逢迎“过路”客人,却令人发笑
【注解】 绿野堂,指裴晋公的别墅。绯衣,指唐玄宗时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臣。胆落,形容心惊胆怯的样子。淮西,指黄河流域一带。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流落到华州,途经闻喜县(今山西运城)作的。当时诗人已经42岁,但仕途坎坷,生活贫困潦倒。他在诗中怀念故旧,抒发自己的感慨。 首句“晚节优游绿野堂”,意思是说,我在晚年的时候,悠闲自在地在故乡绿野堂里度过
【赏析】 登万寿阁是唐代诗人岑参在长安所作,全诗四句,写景生动,意境开阔。“放眼关中万里秋,河声岳色满高楼。”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河画面。关中即陕西,这里以黄河和太华山为背景,写出了诗人站在长安城万寿楼上所见之景。诗人放眼望去,只见万里关中之地秋风送爽,河水潺潺,群山苍翠,景色宜人。“白云去尽青天回”,这一句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站在高楼之上的开阔视野。诗人抬头望去,只见蓝天万里,白云朵朵
【注释】 1. 民社:指朝廷,这里指皇帝。 2. 防民:防备人民。 3. 真觉甚防川:真正感到防备人民就像防备河流一样重要。 4. 文章风月:指文学、诗词歌赋等。 5. 循吏:循良的官吏,即有政绩的官。 6. 深惭诵马迁:深深地惭愧自己读《史记》时不能像司马迁那样深入钻研。 【赏析】 此诗作者在初任县令半年后,写此诗寄给幕僚吴鲁臣,以表自谦。全诗分两段,第一段抒发初到任时的感想
【注释】 1.四统碑:唐太宗李世民为其父李渊所立的《皇帝颂》,歌颂李渊功德的文字。 2.丰碑林立意如何?褒诏深镌尚未磨。 3.读罢临风成一笑,阿虽尤擅战功多。 4.阿:指唐高祖李渊的儿子秦王李世民。 5.尤擅:特别擅长。 6.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通过赞美李渊的功德来抒发对李渊的敬仰之情。 前两句“四统碑”是对李渊功绩的赞颂。《四夷宾服》碑刻文,歌颂李渊在平定天下后
赵忠简公故里:赵忠简公,即赵鼎(1085-1147),字正之,号文敏,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曾任宰相,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遭贬谪,后被重新启用。他的事迹广为流传,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的灵感源泉。 气作河山久自盟,青鞋布袜俨如生。 此句描述了赵鼎在任宰相期间的政绩。他认为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治理方式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而不是以个人的权势和财富为基础。因此,他在任内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注释: 径僻曾无车马喧,有谁乘兴过高轩。 这句诗的意思是,小路偏僻,从来没有车马的喧嚣,又有谁会乘兴登上高高的楼宇呢? 多情只有南邻枣,净缘浮烟日在门。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多情善感,只有南边的邻居的枣树,因为烟雾缭绕而显得更美丽,仿佛它在日出时分更加明亮。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乡村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乡村的自然美和人情美。首句“径僻曾无车马喧”以静制动
注释:在山城里,送灯的习俗刚刚结束,人们吹着箫、打着鼓,到处都是一片喧闹的景象。 那照眼的火龙如意舞,似乎在预示着丰收年的到来
【注释】 1. 保宁:地名,在今四川阆中县。 2. 城:城楼,城墙。 3. 江色:江水的颜色。 4. 南:指四川。 5. 人烟:居民的炊烟。 6. 古阆州:古代称阆中为阆州,故阆州的古意。 7. 锦屏:美丽的屏风。 8. 岚翠里:云雾缭绕的地方,即山青水秀之处。 9. 维舟:船停泊在岸边。 【赏析】 此诗写诗人行至阆州时所见美景和感受。首句写诗人来到城南江边。“江色”,是江水的色彩
【注释】晓星残月:清晨的星星和月亮。淩溪:指溪流,凌溪即凌江溪。霜威:霜冻的威力,这里指寒冷的风霜。高桥驿:地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听鸣鸡:听到打鸣的公鸡声。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诗人旅途早行时所见景物及所感之情的诗作。前四句写景,后两句抒情。首句“晓星残月渡淩溪”,描绘出一幅晨光熹微、残星点点,月落山昏,寒风刺骨,行人难行的旅途景象;次句“月落山昏路欲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