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鹧鸪
瑞鹧鸪 本来真性是玄机。 只有灵明悟得时。 火灭烟消成大药, 境忘心尽见菩提。 虚闲清净真仙路, 寂寞无为出世梯。 一法不生无挂碍, 修行唯是这些儿。 注释: 1. 本来是佛性的奥秘和精髓。 2. 只有当灵明开悟之时才能真正理解。 3. 在火的熄灭和烟的消散中,可以领悟到真正的道行,成为修持的大药。 4. 忘却外界的境界和内心的杂念,就能见到佛教的真谛。 5. 清静虚闲,是通往神仙之路
【注释】 莫言容易做修持。损损存存恐碍违。 莫说做修持很容易,谨慎小心怕妨碍自己。 两个饭点担心打扰道友,一元钱恐怕损害隐士的心境。 众中戒口忘矜俊,独坐防心断骋驰。 众人交谈时保持谦逊不自夸,独处静坐时要提防放纵。 十二时中常返照,犹疑暗察有无私。 一天二十四小时都要回头看自己的行为,怀疑是否有私欲。 【赏析】 此诗表达了诗人在修持中要谨慎小心,不能妨害他人,同时要警惕自己的言行是否偏颇
注释:修行心性要像寒灰一样,放下痴情贪恋。人我如何能够成就道果,是非难以得到真正的胎教。无明消灭后朝拜金阙,情欲俱忘后拜祭玉阶。修炼要一直持续下去,为心低处有蓬莱。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修行的诗句。诗中表达了修行者要像寒灰一样修行心性,要放下痴情贪恋,追求道果和真胎。同时,也要消除无明,达到朝拜金阙和玉阶的境界。最后,诗人强调修炼要一直持续下去,为心低处有蓬莱。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
修行非易亦非难。 应当随缘,应物慈悲,认识内心闲适; 意上有尘山处市,心中无事市居山。 常耕清净田三段,定守无为舍一间。 地久天长专一志,自然结就紫金丹。 注释: 1. 修行:修行是一种宗教或哲学上的修炼过程,强调通过内心的修炼来达到精神的提升和解脱。 2. 慈悲:慈悲是佛教中的一种美德,意为对众生的关爱与怜悯。 3. 内闲:指的是内心的宁静和闲适,不受外界干扰。 4. 尘山处市
瑞鹧鸪 修行频剔性中灯。照破从来暗里昏。物物头头休染著,昏昏默默绝言论。 超凡入圣非由我,地狱天堂总在君。唯有一条真正路,居常牢闭四城门。 注释:修行时频频点燃本性中的智慧之灯。这灯光照亮了黑暗中的种种迷惑。世间万物都不要沾染上世俗的纷扰,要保持清醒和沉默,不要发表议论。 超越凡尘进入圣人的境界并不是靠我来实现的,无论是地狱还是天堂都在你的掌控之中。只有一条路可以通向真正的真理
注释:修行时,唱诵落花莲。损损闲闲任自然。不要谈论世事的短长,要时时端正自己的心灵。不要离开内心去寻找丹药,也不要在外界到处寻觅妙道玄理。让心无杂念,便可以成仙。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瑞鹧鸪·修行者》。诗人通过这首小诗来告诫修行者要遵循内心的自然法则,不要被外界的纷扰所迷惑,要时刻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于修行者的高度赞誉和期待
【注释】 瑞鹧鸪:又名《思佳客》《忆江南》。词牌名。双调,六十字,上下阕各五句四平韵。 东风岁月似斜川:指春风和煦,时光流逝。斜川,指东晋谢安隐居的会稽山(今浙江绍兴),这里以斜川代指会稽山。 萧散心情愧昔贤:形容诗人心情闲适、恬淡。萧散,悠闲自在的样子。愧,惭愧。故贤,指前贤。 人向道山群玉去:意谓人们纷纷来到道山,就像群玉从山中飞出一样。道山,指道士居住的地方。道观。 眼横春水瘦梅边
瑞鹧鸪·咏茶 卢仝七碗已升天。拨雪黄芽傲睡仙。 虽是旗枪为绝品,亦凭水火结良缘。 兔毫盏热铺金蕊,蟹眼汤煎泻玉泉。 昨日一杯醒宿酒,至今神爽不能眠。 【注释】 ①鹧鸪:古琴曲。又名《思归操》。唐李群玉所作。 ②七碗:形容饮酒量少而醉意浓。相传唐代诗人李白曾自称:“与尔同销万古愁。”(乐府《将进酒》) ③“拔雪”:以冰雪比喻茶叶的洁白、鲜嫩。 ④“旗枪”:指茶的形制。旗枪即旗帜状的枪头
【诗词原文】 修行何处用功夫。马劣猿颠速剪除。牢捉牢擒生五彩,暂停暂住免三涂。 稍令自在神丹漏,略放从容玉性枯。酒色气财心不尽,得玄得妙恰如无。 【诗词注释】 修行何处用功夫:修行在哪里需要下功夫。 马劣猿颠速剪除:马的劣性猿的颠狂要迅速除去。 牢捉牢擒生五彩:牢牢抓住,捉住那些生灵的五种色彩。 暂停暂住免三涂:暂时停下,避免陷入三途(即地狱、饿鬼、畜生道)。 稍令自在神丹漏:使它们稍微自由一些
诗句解释与译文: - “男儿决烈在方谈”:这句话意味着男性的坚定和勇气应当在辩论或讨论时表现出来。"方"在这里指的是正当时,"谈"则可能指的是交谈或讨论。 - “口契相违亦害惭”:表示如果两个人的志向或承诺不一致,即使表面上看似和谐,也会令人感到羞愧。这里的“契”指的是承诺或约定。 - “虽是韩三疏马二,奈何马二忆韩三”:虽然表面上是韩三支持马二,但实际上马二却因为怀念韩三而感到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