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旻
【注释】 渔家傲:词牌名。 文墨尖新:文笔锐利,锋芒逼人。 已将名利浑如梦:已经把名利看作一场梦幻。 数珠:佛家的念珠,用以记诵经咒。 滉漾:形容声音悠扬回旋。 仙乐动:指佛音悦耳动听。 接引:指引导、领引,这里指佛法的教化和指引。 香云:指佛香。 【赏析】 《渔家傲·其二》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咏物词。此词上阕写佛事活动的庄严场面;下阕则描绘了佛教音乐的优美动听,表现作者对佛教的崇信之情
【注释】 ①四相:唐玄宗时有四位宰相,即姚崇、宋璟、张九龄、宇文融。四人都曾任宰相,故称“四相”。②死魔:佛家语,指人死如鬼,不可救药。③寅昏持佛号:在黎明或黄昏时刻念佛号。佛教规定,清晨五时至七时为诵经时间。④三宝:佛教中指佛、法、僧三者。佛教经典说,佛法无边,是一切众生的依怙,僧众是佛法的传扬者,佛是一切众生的导师。⑤树林水鸟称三宝:佛经说,树林中有鸟,其叫声与佛经中的咒音相似
【注释】 理性本来:理性,本指佛家所讲的“理”,佛教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其内在的规律和道理;自在,随意,自由。 灵通昭彻光无碍:灵通,佛家所讲的心意识活动;昭彻,明亮透澈;光,佛家语,表示智慧、道义的光辉;无碍,没有阻碍,没有任何障碍。这句诗意思是说佛家的理、智、道等是无所不在,光明透澈,无任何阻碍。 无明风恼害:无明,佛家语,指迷惑无知,不明事理;烦恼,佛教用语,指人心中种种苦恼;扰害,扰乱伤害
【注释】 娑婆:梵语,意译为“堪忍”或“可忍”,这里指尘世。净土:佛教语,指阿弥陀佛的西方世界或极乐世界,即阿弥陀佛所居住的地方。朝暮:早晨和晚上。珠网:喻指莲花。光华:佛教语,指佛法。雨:比喻佛法。金沙布地无尘土:比喻大地一片光明洁净。怎不教人思去路:怎不让人想念归途呢。心专注:专心一意。落日如悬鼓:形容夕阳西下,像悬在头顶的鼓一样。 【赏析】 这是一首以议论为主兼及描写的诗作
【诗句原文】: 人世罪冤知底数。前程不是无冥府。争似静焚香一炷。无行住。声声称念弥陀父。 罪业尽消生有处。弥陀愿力堪凭据。十念一心存旦暮。西方路。功成足步红莲去。 【译文】: 在人世间,我犯下了太多的罪恶和过错,这些罪孽究竟有多少,我自己也无法清楚知晓。而未来的道路并不是完全黑暗,因为我将前往一个光明的彼岸世界,那里没有地狱之苦。我宁愿选择安静地焚香祈祷,以此来净化自己的罪孽,让佛祖来保佑自己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结合诗中的关键词。“鹦鹉频伽知几只”一句中,“鹦鹉”指的是佛教的圣禽,“频伽”是佛经中的语译,意指佛。这两句写出了佛鸟频伽的数量之少,由此可以联想到佛教徒数量之少。 译文: 我听说佛鸟频伽的数量很少,只有几只而已。它发出的叫声和雅乐的声音一样和谐,朝夕间都能听到它的鸣唱声。修行者通过修行,能令自己心灵清净,如同佛鸟那样发出声音来,从而得到佛的智慧和智慧
【注释】: 1. 我佛莲华随步踏:我跟着莲华走路。我佛,佛教的称呼;莲华,莲花。莲华是佛教中常见的象征,这里指佛。 2. 黄金妙相青螺发:形容菩萨像金灿灿、庄严无比的样子。 3. 因地曾将洪誓发:根据佛经中的《大乘经》所载,如来佛曾立下四十八大誓,发誓度尽世间一切众生。 4. 四十八:即四十八大誓。 5. 众生尽度成菩萨:众生(一切生灵)全部得到解脱,成为菩萨。菩萨是佛教中修行的最高果位
【注释】 1. 佛赞西方经:赞美佛陀的《西方极乐经》。 2. 广长舌相三千界:指佛陀的大慈悲与大智慧,如三千大千世界的广大无边。 3. 为要众生生信解:目的是要引导众生信服佛法。 4. 临终迈:在临死前。 5. 不修净业犹何待:如果不修行净土法门(即念佛),那么死后往生极乐世界还有何意义? 6. 七宝池塘波一派:形容极乐世界的清净与美好。 7. 莲华朵朵车轮大:莲花盛开时,犹如车轮般巨大
【解析】 本诗是一首颂佛之作。首联写佛教名相“莲华”及“九品”。莲花在佛教中象征清净,莲华有九品,即上品、中品、下品,而“无三恶”则是指上品之上、中品之下、下品之上。佛教认为,修行者应从心开始,发菩提心,才能成就佛道。此句中的“非彰灼”是说只有发菩提心,才能成就佛道。 颔联写菩萨的庄严。“频伽”和“白鹤”,都是佛教中的菩萨形象。“并白鹤”是说这些菩萨与白鹤一样,都拥有美好的形象
渔家傲 · 其一赞净土并序 曾讲弥陀经十遍。孤山疏钞频舒卷。事理圆融文义显。多方便。到头只劝生莲苑。 本性弥陀随体现。唯心净土何曾远。十万程途从事见。休分辨。临终但自亲行转。 注释: 1. 曾讲弥陀经十遍:曾经听过很多次弥陀佛的教诲,对弥陀佛有很深的了解。 2. 孤山疏钞频舒卷:在孤山上经常查阅和阅读关于弥陀佛的书籍和笔记。 3. 事理圆融文义显:事情和道理都融会贯通,文字的意义也非常明显。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