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士达
杜鹃 其二:西望茫茫濯锦矶,山川祇似旧家时。杜鹃苦劝人归去,望帝有宫胡不归。 在这首诗中,“西望茫茫濯锦矶,山川祇似旧家时。”描绘了诗人站在濯锦矶上远眺的景象。这里的濯锦矶可能位于四川或云南一带,是长江三峡之一,风景秀丽,同时也是古代文人墨客经常吟咏之地。诗人站在矶头,眼前展开的是一幅山水交融的美景,山峦连绵,江水滔滔,似乎一切都回到了往昔的美好时光。 “杜鹃苦劝人归去,望帝有宫胡不归
【注释】 ①山花:指山上的野花。浥露:沾湿了露水,指早晨刚开放的花朵。靓:美好、漂亮。妆:化妆。着:附着,靠近。行边:道旁。自在香:随意散发香气。三二月:指春天。勾引:引诱。蝶蜂:指蝴蝶、蜜蜂。忙:忙碌。 【译文】 清晨,山中的花儿沾湿了露水,美丽极了,它们贴近路边,自由自在地散发着香气。我遥想那些艳阳高照的二三月间,山中花儿一定会吸引很多采蜜的蝴蝶和勤劳的蜜蜂,让她们忙个不停。 【赏析】
【注释】荼蘼:植物名,即山茶花。交夏景:在夏季开花。芍药:一种花卉,春末夏初盛开。 【译文】催促荼蘼花在夏季开放,安排芍药花来送走春天。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季节变化的诗。首句写荼蘼花催人入夏,次句写芍药花送走春天。“催”、“安”两个字用得极妙,把诗人对四季变换的敏感和感受写得非常细腻传神。全诗构思巧妙,用语简炼而富有韵味
译文 我怎能忍受收拾归屏枕,颇想浮沉去赴酒杯。 注释 1、“堪”:能。 2、“收拾”句:把屏风上的画收拾好。“屏枕”为屏风和枕头的合称,此处指屏风。 3、“浮沉”句:想随波逐流地度过人生。“浮沉”即漂浮与沉没。“赴酒杯”即到酒席上饮酒作乐。 赏析 《句其二》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七绝。全诗写诗人对人生的看法,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注释】 途:路途,小路;间:中间;林峦:指山岭树木。露骨:露着骨头(意谓草木枯死)。草无芽:指草已枯萎没有发芽了。行边:路边。 黄花:这里泛指菊花。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秋天经过荒凉的野路时有感而作。诗中描绘了深秋时节大自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景色的喜爱之情。 首句“林峦露骨草无芽”,写秋日里树林山岭上的草木枯干,草本植物都枯死了,连根都没有留下,这是秋天的特征
【注释】1.田野燕巢:燕子筑巢于田野。2.山村与水边:指乡村和河边,即远离城市喧嚣的僻远之处。3.华屋:豪华房屋。4.缘:缘分。5.王谢:晋代王谢两姓士族。 【赏析】这是一首抒发诗人归隐田园的情怀之作。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态度,不问功名利禄,不拘泥世俗的繁华富丽。后两句是说,即使没有名门世族的庇护,依然可以享受美好的春光。全诗以田园生活为主题,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生活理想
以下是对《景阳井》一诗的逐句释义、译文和赏析。 诗句解读与翻译 - 白莲阁下小方池:描述的是白莲阁下有一个小小的方形水池,这可能象征着某种清静或是私密之地。 - 后主曾于此避隋:陈后主在此地躲避隋朝军队的到来,反映了历史变迁中的政治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波折。 - 知拥二妃何处去:询问知晓陈后主及其两位皇后下落的人,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好奇和关注。 - 至今石脉带胭脂:指出尽管时间流逝
【解析】 1.阶笋:春笋。 2.竞着鞭:争着赶路,指争相萌生。 3.清风味:清新的香味。 4.儿童未识清风味:小孩子不知道这清新的香味是什么味道。 5.锄取新苗供晚筵:用锄头挖出竹笋做成菜肴,作为晚上吃的宴席。筵席。 译文: 春笋嫩绿,纷纷扬扬地长出,在春风中竞相发芽奔跑。 喜见新笋,为阶前护佑,增添生机和活力。 小孩不知春笋为何物的美味,只好用锄头把新长出的笋苗挖出,做菜吃。 赏析:
二色桃 两色桃花相映开,武陵移就小园栽。 玉环不奈蒲萄重,一半红潮玉脸来。 注释: 1. 两色桃花:指红色的和白色的桃花。2. 相映开:相互映衬开放。3. 武陵移就小园栽:将武陵的桃树移植到小园中种植。4. 玉环:即杨贵妃,唐玄宗的爱妃,她的脸像满月一样白皙,故称“玉环”。5. 蒲萄:葡萄的一种,这里代指桃花。6. 红潮:形容脸颊微微泛红,如春日般娇羞可爱。7. 玉脸来
【注释】 一、连云栈道:蜀中险要的栈道。 开:开通,指开通后。 莓苔:青苔。 几个朝衣:几件官服。 【赏析】 自从开通了连云栈道,那杜鹃鸟就飞得更远了,它的啼声也更凄切悲凉。次句说,这种哀怨的啼声溅在青苔上,更加显得凄凉惨淡。第三句说,如今不如回到故乡去,因为家乡的人们已经听惯了这种悲鸣,不再感到悲哀了。末句说,我几次穿上官服从蜀地出来,但人们并不认识我是谁,因此我只好归隐山林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