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甫
【释义】:我独自思亲,客居他乡,秋风一夜吹起波涛,清波荡漾。远地少书信,好不想念亲人;但书多了反而添愁闷,转添烦恼。 【译文】:秋风一夜之间掀起波涛, 我自思亲奈客何? 在远离家乡的外地很少得到书信, 书信多了反而添愁闷, 反而添烦恼。 【赏析】:本诗为作者归乡后思念家乡和亲人而作。首句写秋风激起江上波澜。第二句点出“思亲”之由。第三、四句写远地无书可寄,书信太多,反而添愁
【注释】 再和:再次创作或作诗。时习:时令的习俗。五章:五首诗歌。礼记:指《礼记》。王制:即《周官》,是古代的一部礼法著作。习乡:学习乡里风俗。上齿:年龄最大的人。佩玉声:佩戴玉器的声音。清越长:声音清脆悠扬。此身:我的身体。讵容忘:岂容忘记。挈渠方屦圜冠士:提着鞋子,戴着高帽子的读书人。登我堂:登上我的书房。光风霁月:比喻政治清明,社会安定。霁(jì):雨后放晴。霁月,即雨后的月亮。堂
【注释】 汩汩:水流急速的样子。冯德厚:作者友人名。洞然:形容开悟透彻。无障碍:指心中没有烦恼和杂念,心境宁静。佛法:佛教的教义。无多:不多,不繁杂。 【赏析】 此诗为诗人对友人冯德厚的劝慰之作。人生在世,如波涛汹涌之江水,时有险滩暗礁,人要在这滚滚红尘中求得一片净土,实属不易。而冯德厚却能心如明镜,洞达世事,了无牵挂,真是难能可贵。 “一日洞然无障碍”,是说一旦心境豁然开朗
注释: 再和时习五章,章取礼记一句王制:这是作者在诗中引用《礼记》中的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习乡上齿:指的是在学习礼仪方面,要尊敬长辈。 圣道洋洋沧海如:圣道是指圣人之道,洋洋是指广博、浩渺,形容圣人之道无边无际。沧海是指大海,比喻圣人之道像大海一样浩瀚无边。 不流天下只流洙:意思是说,圣人之道不仅仅局限于天下,而是像洙水一样,流向每一个角落。 上丁释菜今非古
【释义】: 有儿子被真西山赏识,又有孙子又攀桂枝登科。 堂前萱草年年绿荫,庆祥天公定不悭吝。 【注释】: 1. 真西山:即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对宋明理学有重要影响。 2. 桂枝攀:指科举登第。 3. 萱草:又称“忘忧草”,古人认为其能够令人忘却忧愁。 4. 庆事:喜庆之事。 5. 天公:上天或自然。 6. 悭:吝惜,不慷慨。 【赏析】: 这是一首祝贺赵处仁母夫人寿辰的诗
【注释】蟠桃:传说中的仙果,三千年一熟。云:天上的云彩,比喻恩泽、福禄等。礽(rèn 任):皇长子之谓。寿山:指寿星,象征长寿。 【赏析】 寿张亨之祖母夫人是此诗的作者,她对儿媳的祝愿语重心长。首句为问:“为问蟠桃熟几番?”意思是说,蟠桃已经成熟了几次?这是在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儿媳的关切和祝福。“见儿发白着衣斑”这句是说,看到你的头发白了,衣服上也有斑点,这应该是因为操劳过度的缘故吧
【诗句】: 再和时习五章章取礼记一句王制习乡上齿 复礼工夫本易成,此心对越只寅清。 居乡上齿家常饭,此道于今晦不明。 【译文】: 再和时习五章,每章都引用《礼记》中的一句话。学习礼仪,本就是很容易的事情,只需要坚守自己的内心,保持清明。 在家乡,长辈们常常享用家常饭,这体现了孝道的精神。但今天,这种传统美德似乎被埋没,难以理解其意义。 【注释】: - 再和时习五章章取礼记一句王制习乡上齿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鹰尚且知道学习,何况人呢?它已经长出羽毛冲上天空。要相信多次飞翔才能熟练,熟练后熟能生巧即为仁。 注释:再和时习五章章取礼记一句王制习乡上齿 鹰犹知学况于人,羽翮冲霄具此身。 须信数飞方解熟,熟之又熟即为仁。 逐句释义: 再和时习五章章取礼记一句王制习乡上齿 意思是说,再次和《礼记》中的“习乡”一章一起学习,其中讲到“上齿”即年长的鹰。 鹰犹知学况于人,羽翮冲霄具此身。
注释: 1. 时习堂记言五典:指的是《礼记》中的五个方面,即祭祀、冠礼、婚嫁、丧葬、祭礼。这里指代了对家族治理的五个方面。 2. 载赓前韵以歌之:指的是继续吟唱前面的诗句。 译文: 齐家治国,不要责备他人;须信仪型只在身。 谷风习习讥义薄,交相爱也是为仁。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齐家治国的过程,强调了个人品德的重要性。诗中“齐家断勿责他人”这句话,表明在处理家庭问题上,不应责怪他人
【注释】 切偲:谨慎。兑习:比喻学问,指勤学苦练。泗洙:泗水,在山东。泮水:孔庙前的泮池,古代称学者聚居的地方为泮水。衮衮:形容人多。三千:指孔子门徒众多。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孔子的崇敬之情的表达,也是对孔子教学理念的赞美。 第一句“切偲取义思怡如”,意思是说,我严格要求自己,追求正义(取义),心情愉悦如同沐浴在阳光下一样。这里用了一个比喻,表达了作者对道德的追求和内心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