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原一
【注释】 菩萨蛮:词牌名。唐教坊曲。双调,六十二字,有平韵、入韵两种。此调始见唐代教坊大曲《尊前集》,为唐教坊曲之一。 汀草:汀洲上的草。汀,水中沙洲。 檐低:指屋檐低垂。半露:一半露出。 遥岑:远山。 阑干(lán gān):栏杆。 雁声何处落:雁叫在何处落下? 旧梦还惊觉:旧时梦境突然被惊醒。 重(chóng)葛衣单:葛布做的外衣单薄。葛衣,一种用葛布制成的衣服。 深山吹笛寒
【译文】 梅花的粉色已经褪去,点点雨声中春恨难消。半吐桃花芬芳,芳意嫩绿青葱。我站在花旁把酒低问:这寒深红损了,为何不待春风晴得稳?等待春天来临,琵琶重新收拾整理。 【注释】 谒金门:词牌名,又名《秋蕊香》、《醉花阴》、《玉楼春》。双调,六十七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一叠韵。 梅粉:指花瓣。 点点雨声春恨:形容细雨如泪般洒落。 半吐:一半露出,比喻微露。 桃花芳意嫩:形容花朵娇嫩,芳香可爱
这首诗是苏云卿在东湖边种菜时写的,描述了他与故人的友情以及他对官场的厌倦。 首句“东湖湖面波渺弥,东湖岸上春土肥。”描绘了东湖的美丽景色,波渺渺的水面上,岸边的春土肥厚肥沃。 第二句“先生锄云明月晓,种来蔬甲今成畦。”描绘了苏云卿辛勤劳作的场景,他在月光下的清晨,挥锄播种,终于种下了蔬菜。 第三句“把茅萧萧环四壁,此身不愿人间识。”表达了苏云卿对于世俗纷扰的反感
诗句释义与注释: 1. 题瘦马歌:这是诗歌的题目,意味着诗歌的内容与一匹消瘦的马相关。 2. 少尽其力老弃之:描述了这匹马年轻时被充分利用(可能是作为运输工具),但到了老年被遗弃。 3. 可怜骨立行步迟:形容这匹马因为年老而变得瘦弱,行走缓慢,显得可怜。 4. 何心更惜乾障泥:意思是这匹马已经没有心思再去珍惜干草或者其它任何食物了。"乾障泥"可能指的是干草或者其他饲料。 5. 病夫醉兀枯行枝
小重山 薄雪初消银月单。疏疏浮竹影、矮红阑。梅花梦事落孤山。禁人处,霜重鼓声寒。 留取晓来看。斑帘低小阁、烛花残。一帆明月去沧湾。空相忆,雪浪月痕翻。 注释:薄雪刚消融,银色的月亮显得格外清冷。稀疏的竹影和矮墙映照在月光下。梅花凋零的故事发生在这里,让人感到悲伤。这里是一个禁止人进入的地方,因为霜降的声音听起来很寒冷。我决定等到早上再来欣赏这美景。斑驳的帘子低垂在小阁楼上,蜡烛已经燃烧殆尽
诗句原文: 万骑西行驻马嵬,凌波曾此堕尘埃。 谁知一掬香罗小,踏转开元宇宙来。 注释: - “万骑西行驻马嵬”:描述的是众多骑兵向西行进并停在马嵬这个地方的宏大场景。 - “凌波”:这里指的是女子穿着华丽的服饰在水面上行走。 - “曾此堕尘埃”:意味着曾经在这里(马嵬)堕入凡尘,即陷入世俗。 - “谁知一掬香罗小”:表示人们不知道那轻轻捧起的香罗手帕是如此的精致小巧。 - “踏转开元宇宙来”
【注释】 东华山: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东南,因在华山东麓而得名。 行尽青山路:走尽青山间的路。 楼居傍石安:住在山中楼房旁的石头上。 环云疑世隔:环绕的白云让人觉得好像与尘世隔绝了一样。 弯沼倒涵山:弯曲的池塘倒映着山的样子。 瀑近晴如雨,岩深暑亦寒:瀑布近处晴朗时却像下雨,山岩深处炎热时也像寒冬。 道人弄刀镊,怪我鬓毛斑:道士用刀梳理自己的头发,让我的头发变得花白了。 【赏析】
诗句释义: 线径盘回曲折,老墙错落参差。 洞深路欲无尽头,进时又感心悸。 太虚中坠落滓液,奇伟之作由此生。 芮也劳斧斤之苦,此语失其真凿凿。 斗崖湿处生出云,泉中云影飘落。 殿头何时有仙迹,怡然骑木鹤而归。 译文: 我与石屏十人重游,共赋诗篇以记此行。 线径曲折盘旋,犹如行走在老墙之间,参差错落,形态各异。 洞中深邃幽长,仿佛没有尽头,然而前进时心中却有些畏惧和不安。 太虚之中,尘埃落下
懒出前山去,得闲唯访僧。 注释:懒得走出前山去,有空时只去拜访僧人。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诗人不愿离开寺庙,只想在寺院中度过悠闲时光的生活态度。 窗寒依瘦石,屋老络枯藤。 注释:窗外的寒意让瘦弱的石头更显得冷清,屋旁的老藤缠绕着枯萎的藤蔓。 赏析:这句诗通过描绘窗外的寒冷和屋内的老旧景象,营造出一种寂静、荒凉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对世事的超脱与淡然。 赴饭听堂鼓,看书傍佛灯。 注释
金精山 散策深寻紫翠边,雨余林密意苍然。 玄崖拥路奇千叠,邃洞扃抽自一天。 殿古尚存唐岁月,地灵疑带汉风烟。 斜阳欲趁归樵路,倚杖更听云外泉。 注释: 1. 散策:漫步、悠闲地散步。 2. 紫翠边:指山的周围被紫色的树木和绿色的草覆盖着。 3. 雨馀:经过雨水洗礼后的山林显得更加清新湿润。 4. 玄崖:指山势险峻,岩石黝黑,如同黑色的崖壁。 5. 千叠:形容山峰层峦叠嶂,层层叠叠。 6. 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