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法泉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北邙行:这是一首描绘北邙山景色和人生无常的诗。 2. 前山后山高峨峨,丧车辚辚日日过:描绘北邙山上山后山的高大,以及每天有丧车经过的景象。 3. 哀歌幽怨港岩谷,闻者潜悲薤露歌:形容在山间山谷中听到的哀歌,让人感到悲痛。 4. 哀歌一声千载别,孝子顺孙徒泣血:哀悼歌声一响起,就预示着千年的离别。孝子和顺孙们只能哭泣,无法阻止。 5. 世间何物得坚牢,大海须弥竟磨灭
诗句: 文殊笑,普贤嗔,眼里无筋一世贫。 译文: 文殊菩萨露出讥讽的微笑,普贤菩萨则流露出愤怒的怒容,他们的眼中却没有一丝慈悲之意,他们穷困一生却仍坚持自己的信仰不动摇。 注释: - 文殊:佛教中的文殊菩萨,象征着智慧与悟性。 - 普贤:佛教中的普贤菩萨,象征着大行愿与菩提心。 - 眼里无筋一世贫:这里形容这两位菩萨虽然拥有深厚的佛学修为和广大的慈悲心怀,但因过于执着于修行而失去了世间财富
偈七首 其七 非佛非心徒拟议,得皮得髓谩商量。 临行珍重诸禅侣,门外千山正夕阳。 注释:这首诗的关键词有“非佛非心”、“谩商量”、“临行珍重”和“门外千山”。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不是佛教也不是内心,只是空泛地议论,得到的只是皮毛和骨髓,毫无用处,浪费时间。在离别前,要特别珍惜和尊敬你的禅师们,因为他们是引领你走向觉悟的人。外面的世界有很多困难,就像千山之外还有千山一样,所以要学会坚持和忍耐。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悼念赵清献公的诗,表达了诗人对赵清献公的敬仰之情和对其去世的哀伤。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 1. 仕也邦为瑞(我出仕为国家带来吉祥):这里的“仕”指的是做官,“邦”指的是国家,“为瑞”是指带来吉祥的意思。诗人通过这句诗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即为国家带来吉祥。 2. 归欤世作程(回家吧让世俗有所作为):这里的“归”指的是回家,“欤”是语气词,“作程”是指有所作为
我们将逐一解释这首诗的每一句: 1. "指出明明是甚么" - 此句表达了诗人对某个事物或现象的明确识别和肯定。 2. "举头鹞子穿云过" - 这句比喻了该事物的轻盈、迅速以及难以捉摸的特性,就像一只鹞子在云层中穿梭一样。 3. "从来这碗最希奇" - "碗"在这里可能指的是某种特定的食物或物品,而"希奇"表示其独特、稀有或令人惊讶的特点。 4. "解问灯人能几个" -
快人一言,快马一鞭。 这是说,能言善辩,办事利落的人,像快马一样,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任务。 若更眼睛定动,未免纸裹麻缠。 如果一个人过于追求名利地位,而忘记了做人做事的根本道理,那就像用纸包住麻绳一样,外表光鲜,内里却充满了混乱和纠缠。 脚下是地,头上是天。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都应该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不忘初心。 不信但看八九月,纷纷黄叶满山川。 不要不相信这个道理。你看啊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各项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如本诗中“来不来,去不去。脚下须弥山,脑后擎天柱。大藏不能宣,佛眼不能觑。诸禅德,渐老逢春解惜春,昨夜飞花落无数。”等。在理解的基础上作答即可。 【答案】 译文:来与不来,去与不去。我脚下是须弥山,头顶上是擎天的柱子。大乘佛教和密宗都不能宣说,佛陀的眼光也不能看透。诸位禅师们,你们渐渐变老了
注释: 1. 偈七首其三:指唐代诗人王维的《画》。 2. 要:必须。 3. 不得去、要住:无法去也没法住。 4. 打破大散关:指在蜀汉时期,诸葛亮北伐期间,刘备派马超、张飞等人攻打曹魏的大败。 5. 脱却娘生裤:意指摆脱了母亲所生的束缚。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人生哲理和自由意志的诗歌。诗人通过对比“要去不得去,要住不得住”来表达了人生的种种困境和选择的艰难。同时,“打破大散关
注释:当时的人想要认识南禅的道路,门前有一棵长松树。脚下分明不多,可是行人却要那么去。不要那么去,急忙回头看看,楼台烟锁钟鸣的地方。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寺庙的诗。首句“时人欲识南禅路”,意即当时的人们想要了解和学习南禅的教义、修行方法。次句“门前有个长松树”,意即门前有棵参天大树,这棵树象征着南禅的精神和力量。第三句“脚下分明不较多”,意即虽然脚下有这么多的树木
【注释】 曹溪: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曹溪门下,即南岳衡山,今属湖南省衡阳市。去路通:去路,指去向,道路。通,可通行,可到达。登堂:登上佛堂,参拜佛祖。幡风:指佛教中的幡旗飘扬,表示寺庙或佛事活动的开始。钟阜:指钟山,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西南,为古时帝王祭天、祭祀先祖之所。歧句:岔口上的一句话,指禅机。当年:指苏轼的祖父苏洵,他曾经在金陵(今南京)钟山脚下种了一株柏树,自号“钟山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