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祖先
诗句如下: 寒食清明节,韶光映林樾。 垄上标坟人,眼中流出血。 生灭本无踪,时人当自决。 君不见水潦曾经马师踏,直至而今笑不彻。 接下来是诗句翻译与赏析: 1. 诗句翻译 - 寒食清明节:在寒食节这一天,清明节的到来也使得天气更加寒冷。 - 韶光映林樾:美好的时光照耀着树林和树木。 - 垄上标坟人:在田地的边上,有人标记着坟墓。 - 眼中流出血:眼中充满了泪水,仿佛流血一样。 - 生灭本无踪
【注释】 偈颂:这是一首颂扬佛教高僧的诗。 其十四:这首诗是《偈颂四十二首》的第十四章。 这僧问处(这僧人):指这位僧人。 字义炳然(字义,文字的意义;炳然,光明的样子):意思是说这位僧人对文字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藏主无言(藏主,即藏经楼中的和尚,也就是佛经的收藏者);文不加点:文采、文笔流畅自然,没有加任何修饰。 还它老成人,扶持正法眼(还,让。老成人,年老的修行人。扶持,支持。正法
【注释】 偈颂四十二首 其二十 达磨西来事,今人谩度量。 天河争起浪,月桂不闻香。 达磨西来事,今人谩度量。 人贫智短,马瘦毛长。 译文及赏析: 达磨西来的事,今天的人却只是空口说大话,根本不去实践。就像天上的天河因为起了大浪而变得波涛汹涌,皎洁的月亮因为缺少桂树而显得暗淡无光。达磨西来的事情,如今的人却只是口头上说,不去实践。这是因为人们过于自负,认为自己聪明,看不起别人。就像马儿瘦小
注释: 1. 偈颂四十二首,其十三:这是一组诗的标题,共有四十二首。其十三是其中的一首。 2. 一夏九十日:整个夏天有九十天。 3. 今朝喜圆满:今天非常高兴,一切顺利。 4. 拈得巩县茶瓶:拿起了巩县的茶瓶。 5. 摵碎饶州瓷碗:打破了饶州的瓷碗。 6. 冷笑布袋,平欺懒瓒:嘲笑那些懒惰的人,他们被我看不起。 7. 天堂不拘,地狱不管:无论天堂还是地狱,我都不在意。 8. 空腹高心担片板
【注】偈颂,佛语颂赞。亦庵,指张拙(903—976年),北宋画家、诗人,世称张僧繇、画史。此诗是对其新寺庙的赞美。 插一茎草建梵刹(jīyīzhuāngfànzhà) ——在一亩三分地上建起一座小庙。 画出规模何太窄(xiáochuòguīmóhétàiwǎn) ——形容其建筑规模太小。 争似亦庵新建立(zhēngshìyì’ānxīnjiànlì) ——比不过张拙的新寺庙。
诗句释义 1 鹧鸪啼处百花香:描述的是鹧鸪的鸣叫声与周围花朵的香气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鹧鸪是一种生活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鸟类,其独特的鸣叫声在许多文化中被用作诗歌或故事中的符号。这里的“百花香”则可能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的景象。 2. 日暖风和春昼长:这句诗描绘了温暖的阳光和和煦的微风共同营造出的一个宁静美好的春季午后。在这里,“春昼长”表达了时间的充裕和舒适
偈颂四十二首 其八 杨岐:佛教禅宗五祖之一的法演大师,俗姓姬。杨岐,即指他。杨岐斗胜不斗劣:法演大师与惠能大师都是禅宗的一代宗师,但两人的教义、修行方法有所不同。法演注重口传心授的教育方式,而惠能则提倡“顿悟成佛”的思想。法演认为只有通过不断修行才能达到觉悟的境界,而惠能则主张“无念为宗”,只要心中没有杂念,自然就能觉悟。因此,两人在教义上有很大的分歧
【注释】: 马祖,禅宗祖师道信;百丈,禅宗大师怀让。 堂,指禅院;卷席,把坐垫收起来。 正令不行,拗曲作直,意谓不按规矩行事。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偈颂四十二首》之九,全诗共40句,其中第1、2句为偶句,其余38句为奇句。此诗以马祖和百丈两位禅师的事迹为题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他们的行为,表达了作者对这两位禅师的敬仰之情。 第一句“马祖升堂”,描绘了马祖禅师进入禅院的情景
【注释】: 1. 偈颂四十二首 其十二:偈颂,佛经中的说唱文体。四十二首即《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中的四十二位“偈”(诗)的总称。其十二指其中第二十一首。 2. 今朝五日端午:端午节。 3. 不用书符咒语:不必念咒语。 4. 只将者个拄杖,用作降魔铁杵:只用这个拄杖(拐杖),作为降魔的兵器。 5. 楚大夫活捉狞龙:指战国时楚庄王曾梦见一位神人,教他在梦中杀死一条恶龙,醒来后果然在宫中捉住了一只大蛇
注释: 首句,首夏初临,指初夏时节来临。 二句,薰风乍扇,形容初夏的微风轻轻吹拂。 三句,急景如梭,比喻时间飞逝,像穿梭的线一样快。 四句,万化千变,形容万物变化多端,丰富多彩。 五句,拄杖子,指拄着拐杖的人,这里指的是僧人。 六句,黑轮皴,形容僧人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像是黑色的车轮上的皱纹。 七句,没思算,意为没有烦恼和计算,超脱世俗的纷扰。 八句,解道厨库揖僧堂,意思是知道寺院中的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