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云
【注释】支提:梵语“摩诃支提”的音译,意为雪山。 偈颂二十九首其十九: 支提门下,五日一参。 我才合掌,汝便和南。 龙象蹴踏,非驴所堪。 译文: 在雪山脚下,五天一来朝拜。 我刚合起手掌,你却已经走了。 大狮子、大象踏步而来,不是驴子所能承受。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即佛教徒在诵经时念的颂文,用以歌颂佛陀或佛祖。 诗中的“支提门下”,指的是雪山脚下的一处地方,这是佛教徒朝拜的地方
注释:前三个是日,后三个是月,日月相随。日月都有凸凹不平之处,千变万化,日月相互捏聚又放开,胡人、汉人才显现出来。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如君不可见。 赏析:此诗为《偈颂》的第二十二首,全诗以日月相随来比喻佛祖与众生的关系,通过描绘日月的运行和变化来表现佛教中因果报应的观念。诗中“七凸八凹”形容日月的不规则形状,“胡来汉现”则指日月在天空中的相互交错和变幻无常。最后一句“不离当处常湛然
【注解】 偈颂:佛教语,即韵语,是佛教寺院中唱诵佛经的韵文。偈,指佛教徒所诵的短句;颂,指韵文。偈颂,就是韵文、短句。 林间寺:指山林间寺庙。 汲(jí):汲取。石罅(xiá)泉:岩石裂缝中流出的水。 淡薄:清淡。 君:对人的尊称。 【赏析】 乍离千圣林间寺,来汲城头石罅泉。乍离,刚刚离开。千圣,指众多的圣贤。 相见杯茶虽淡薄,往来无惜为君煎。见,见面。杯茶,指一杯茶水。君,对人的尊称。
【注释】 参禅人,莫造作。 参禅的人,不要造作。 拟心即差,动念即错。 想要达到心中所想,就会产生偏差;有了念头,就会产生错误。 大乘小乘,钱贯井索。 大乘和小乘,就像穿铜钱的绳子和井中的绳索。 前三后三,佛手驴脚。 前面是佛的手,后面像驴蹄一样。 开眼也著,合眼也著。 睁开眼睛看着,闭上眼睛也是。 拟向这里承当,鼻孔依前失却。 准备在这里承担责任,但鼻子还是从前的样子。 【赏析】
丹霞烧木佛,院主眉须落。 官里有明条,许人私结约。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慧空的作品,名为《偈颂二十七首》。此诗以丹霞烧木佛、院主眉须落等意象,描绘了寺庙主人的衰老与无奈。接下来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诗句解释及赏析 1. 丹霞烧木佛,院主眉须落。 - 丹霞烧木佛:描述了一种场景,可能是在某个寺庙中,火焰燃烧的木制佛像,给人以神秘而庄严的感觉。 - 院主眉须落
《偈颂二十九首·其六》是宋代诗人释清了的作品,以下是对该诗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相关的赏析。 注释及译文: - 居动而常寂,处暗而愈明: - 居动而常寂:意味着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或活动中,内心始终保持平静与清明。 - 处暗而愈明:暗示在黑暗或困难的环境中,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事物的本质。 - 不堕二边机,当头谁敢触: - 不堕二边机:不落入任何极端或片面的思维模式。 - 当头谁敢触
这首诗的译文是: 五月刚刚过去,今天是初十。 日月如飞般迅速,快如闪电无法追赶。 参禅必须放下心,不要固执拘泥。 解脱之门处处有,你却不肯入内。 何须再去问支提,脚踩丁字站立。 注释: 1. 偈颂二十九首:这是一组佛教禅宗诗歌,每首都是一首偈颂。 2. 十五日: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3. 五更尽:指夜晚五更天的时候,即午夜时分。 4. 今朝又初十:表示今天又是农历的第十天。 5. 日月去如飞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题解答时,首先应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选项进行比对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此诗为一首七言律诗,前六句写门前池塘中的虾蟆,后一句写屋后池塘中的鳝蛇。全诗采用拟人手法,形象鲜明地表现了池塘中的动物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 【答案】 ①“虾蟆”:此处指蛙。 ②“阔”:宽敞,宽阔。 ③“曲鳝”:此处指鳝(黄鳝)。 ④“草之长”:此处指草丛
偈颂二十九首 其十六 嗟见世间人,永劫堕迷津。 不省这个意,修行徒苦辛。 注释:感叹那些世人,他们永远陷入在迷茫的河流中。不了解佛法的意义,只是盲目地修行,却会感到痛苦和辛苦。 赏析:这首诗是佛教中的一首偈颂,通过“嗟见世间人”来表达对世人的感慨和忧虑,认为人们往往不能认识到佛法的真正意义,只会盲目地修行,而忽略了修行的本质和目标。因此,诗人呼吁人们要认清佛法的真正含义,不要被表面的修行所迷惑
【注释】 今朝五月五,击动禾山鼓。 今朝:今天或现在的早晨。五月五是端午节的日期。 禾山:指山上的稻田。 击:敲打。 鼓:古代的一种乐器,用皮蒙鼓面,用木槌敲击而发声。 郁垒(yùlěi):传说中的门神。《风俗通》说:“五月五日,古俗有在门户上悬挂艾叶以驱除邪恶的习俗。”一说为“郁良”的误传。 神荼(shéntú):“郁良”的省称,《风俗通》说:“五月五日,古俗有饮菖蒲酒,和桂自浆以驱鬼之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