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真君
这首诗是一首道教的诗歌,主要讲述了金公和姹女的故事。金公和姹女是道教中的两个重要角色,代表着阴阳二气和天地万物。这首诗通过描绘他们的故事,展现了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诗的第一句“金公年六十,六十金公老。”描述了金公的年龄和状态。金公是道教中的一位仙人,他年纪大了,但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智慧。这里的“金公”可以理解为道家的修行者,象征着道的力量和智慧。 第二句“姹女年六十,六十姹女少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应通晓诗意,把握作品的思想主旨和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再逐联进行分析。此题要求考生对诗句进行逐句释义,并结合注释赏析。在赏析时应注意抓住关键句、关键词语进行赏析,同时要联系全诗的意境进行分析。如“九转诗 其九”这一句是首句,起统领作用,可译为:九转诗第九篇。“玉律春初至”,玉律,这里指春天,可译为:春天刚刚到来。“金丹帝感成”
九转诗 其五 文武长调火,阴阳镇作炉。 釜中看气过,锅里定真虚。 炬石重镣养,防非六药涂。 已坚如合璧,何处觅流珠。 我将逐一对诗句进行释义: 1. 文武长调火,阴阳镇作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古代文化中,“文”和“武”是两种不同的治理方式,而这两者需要通过“火”的调和才能达到平衡状态。这里的“阴”和“阳”则分别代表了这两种治理方式。 2. 釜中看气过,锅里定真虚:
注释: 九转诗 其八 化粉初研炼,临炉定否臧。 似尘惊半紫,如面讶全黄。 瑞作三茎穗,灵含五色光。 待抽金毒尽,特献玉阶傍。 译文: 研磨成粉末后开始炼制,在炉子前决定是否成功。 像尘埃一样的颜色有一半是紫色,如同脸庞一样的颜色有一半是黄色。 祥瑞之穗有三根,神灵之光有五色。 等到金色的毒素全部消失后,才特别奉献给玉石台阶旁边。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炼丹的场景,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
诗句释义与译文: - 九转诗 其三:这是一首以炼丹术为主题的诗歌,表达了通过反复的炼化过程,最终达到“姹女”之境的意境。 注释: - 九转诗 其三:指的是一种通过重复炼化过程(九转)来达到高深境界(如“姹女”境界)的修行方式。 - 转转穷微妙:形容通过多次的炼化过程,使得事物达到了极其细微的境界。 - 重重入杳冥:指经过多次的炼化后,可以达到深远、难以捉摸的境地。 - 由将药砂体
这首诗的意思是:白锡虽然刚开始形成,但是黄芽已经制作完成。就像天空中的雪花落下,池中的冰块反射出光芒一样。研磨土壤并炒干,然后与石灰混合搅拌并蒸煮。最后还需要观察颜色和气味,等待卤水变淡后再进行提炼。 这首诗的译文是: White tin, although just formed, yellow ash has already been made. As if the sky has
【注释】九转诗:指《九转珠》诗,相传是汉淮南王刘安炼五石散的秘方。硝石即硝石矾(明矾的一种),碙砂为明矾。水银,即汞。 【赏析】这是一首写制药过程的诗。前两句说,将硝石、矾砂放入水中煎煮,其结果是药性变咸,需要再加工。中间两句说,药性由咸变淡,不需研磨,而要继续煎熬;药性由淡变黄,也不需研磨,而是继续熬制。末两句说,药性由黄变赤,仍不需研磨,而是继续煎熬。最后一句说,这种药性由黄变赤的过程
【注释】 罢火:指炼丹。丹灶,炼丹用的炉。金鼎,古代用以烹煮药物或炼丹的鼎。参:比。精华:精气。由须:必须,须要。 【赏析】 此诗是作者对九转丹法的进一步发挥,并指出了九转丹法炼制过程中的关键性步骤,即“形胜”和“由须”两个环节。前两句描写了炼丹的过程,后三句则着重描绘了丹成之象。整首诗歌以炼丹为线索,层层铺开,步步推进,把炼丹的整个过程形象而具体地展现了出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岩叟承恩宠, 烧丹在禁闱。 釜中诸药化, 炉上水银飞。 璧合秋霜色, 光含夜月辉。 总由明主感, 能使道精微。 接下来将对《九转诗·其一》逐句释义: 1. 岩叟承恩宠:描述一个名叫岩叟的人因受到皇帝的宠爱而地位显赫。 2. 烧丹在禁闱:指岩叟在皇宫中参与炼丹活动,禁闱通常指皇宫内禁止外人进入的地方。 3. 釜中诸药化:比喻在烧丹的过程中,多种药材经过高温变化成为其他形态或状态。 4.
【注释】 却:取。抽、烧:炼制。汞,金属汞,古代认为能长生不老的仙药;砂,指汞经过提炼后变成的汞化合物。上仙:天宫仙人。方秘密:即“方秘”,方法隐秘。朱光:红色的光芒。三花:指道家所说的心猿、意马和色欲等三样东西,是修炼过程中最难驯服的东西。 【赏析】 《九转诗》共四首,这是其中第二首。此诗描写道士用丹炉炼汞的情景,表现了道教神仙求道成仙的神秘境界。 开头二句写炼制过程:从“抽”到“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