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达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把握诗人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诗歌,然后根据选项要求,结合相关诗句来组织答案,最后再通读全诗,看是否文意通顺。这首诗的译文:桀纣废弃了成法制度,肆无忌惮地滥用淫威。有正义的国家兴起仁德的人,大水淹没大地,人们起来反抗。只有汤和武王,才征讨诛杀,顺应了时代的需要。南巢放逐了独夫,盟津战胜王师。扶正义不贪权位,奉行上天之命,体恤人民的疾苦
杂言 其十五 易道首咸恒,关雎着风始。 人伦本夫妇,外治由内理。 闺门尚雍睦,淫辟罔干纪。 率礼斯蹈和,王猷以成美。 伤哉牝鸡晨,乃尔播奸宄。 孰复戒阴凝,齐家先正已。 译文: 《杂言诗》第十五首 《易经》中首倡的是咸卦和恒卦,这二者是《诗经》中《关雎》篇的起兴部分。 人类社会的根本在于夫妇之间的相互关系,治理国家首先需要处理好内部事务。 家庭内部应当和睦相处,防止邪恶行为的发生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应先指出诗句中的关键字词,然后结合全诗的内容、手法等进行分析。 “八政先食货”,这一句的意思是:在国家治理中,首先重视的是粮食和钱财的供给问题。 “裕民为国基”,这一句的意思是:富裕民众是国家的根本。 “农桑苟不给”,这一句的意思是:如果农民和手工业者不能得到足够的生活资料,那么礼义就不能得到充分的施行。 “所以制民产,先王有恒规”
杂言其十六: 天下也很大,不能容小力持。 无贤人像盲者一样,诡辩的话不值得听。 廉颇过去曾造佞,商纣早被箕子累。 血液化为碧玉,周的刑法不能支。 所以君主应明智,股肱能纲维。 唱《康诰》戒丛脞,万事由坏堕
杂言 其十 五典系彝伦,降衷有恒性。 圣人曰恭巳,命教先庶政。 钦哉司徒职,敷播始由敬。 振德时在宽,从容俾就正。 后来何苟简,所好非所令。 三季嘅浇漓,黎民罔兴行。 孰似返淳庞,遐遵有虞盛。 释义: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古代的礼乐制度和道德规范。诗中提到“五典”是指古代的五种重要礼仪和道德规范。其中“降衷有恒性”表示这些规范具有恒定不变的道德本质
【注释】杂言:杂诗。圣人继大宝:指尧、舜、禹、汤、文、武、周文王、周武王都是圣主,他们继承并发扬了先圣的遗志。心法:心法,指先王的心法。“厥”通“其”,他们的。传:传授。无过差:没有差错。千龄事:千年的事。攸同:相同。尧舜相揖逊:尧、舜两代相互谦让。殷周诛彼凶:商朝、周朝讨伐凶恶的人。揆道:揣测天道。本:本质。天行惟至公:天道总是公正不阿的。 【赏析】这首诗是咏赞历代圣明君主的德政和功绩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应通读全诗,从整体和局部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意以及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然后结合着注解、提示,揣摩词句含义,体会诗歌的情感。最后根据题目要求,从思想内容、感情主旨、表达技巧、艺术效果几个方面进行赏析。注意答题前先列出诗句中关键词语的意思。 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邵州司马期间,表达了诗人因遭贬而心苦酸,夜不能寐,感叹世情炎凉的心境。
杂言其七 六经著圣道,昭昭日行空。 仲尼苟不作,万古诚昏蒙。 吾观春秋成,经世由至公。 斯志倘有遂,兴周在其东。 梦奠岂虚垂,百王仰休风。 译文注释: 杂言其七 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是圣人的教导,历历在目,就像太阳运行一样。如果孔子不出现,那么历史将永远处于混沌之中,无法明辨是非。 吾观春秋成,经世由至公。
杂言其三 神农教耕稼,所重在民食。 轩居垂衣裳,端拱作民则。 休风扇五帝,尧舜兴让德。 举世跻雍熙,曾何知帝力。 诗句解析与注释: - 神农教耕稼:神农教导人们耕种,这是农业的基础。 - 所重在民食:神农教人以粮食,重视的是民生的基础。 - 轩居垂衣裳:形容黄帝生活简朴,不追求华丽服饰。 - 端拱作民则:皇帝以端正的姿态治理国家,成为人民的楷模。 - 休风扇五帝:黄帝、尧
泰伯耻剪商,泯踪去宗国。 注释:泰伯因为不忍看到商朝的灭亡,放弃了自己的王位,离开了他的祖国。 译文:泰伯因不忍见商朝被灭,隐姓埋名离开故乡。 文王有天命,终不失臣职。 注释:文王虽然出身卑微,但他得到了上天的眷顾,最终没有失去自己的臣子身份。 译文:周文王虽然出身低微,却得到了天意的眷顾,终于没有丢掉自己作为臣子的本分。 小心日寅畏,羑里闻演易。 注释:文王在羑里时,日夜警惕,潜心研习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