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达
【注释】 杂言:杂诗。 其二十:这是第20首。 诈力有时尽,战争自遗患:凭借欺诈的力量有时是会用完的,而用战争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往往只会给自己带来祸患。 佳兵诚不祥:好的武器装备,确实不是吉祥的东西。 其事乃好还:使用武力的事情往往容易引发战争,战争的结局是双方都不好。 秦人昔虎视,项氏初入关:秦国的人曾像猛兽一样虎视眈眈地盯着关中地区。 项氏初入关:指刘邦在公元前206年率军进入关中。
杂言 其十二 九卦处忧患,巽云以行权。 居变不失常,时中义斯全。 窃柄事弗顺,逐君成矫虔。 谁云郑祭仲,可与伊挚肩。 诗句注释 1. 九卦处忧患:古代中国哲学中的八卦理论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变化都可以通过八卦来预测和理解,这里用“九卦”象征复杂多变的局势,而“处忧患”则表明诗人在面对这样的局势时感到忧虑和困扰。 2. 巽云以行权:巽为风,象征灵活性和变化,云在这里代表变幻莫测,行权即行使权力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绩的《杂言 其十四》的原文。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 第一句:民则具君身,形端影斯正。 - 注释: “民则”指的是百姓;“具”即具有、拥有;“君身”指君王本身;“形端影斯正”意即人端正了(行为),影子也跟着端正了。 - 赏析: 这句诗表达的是君主如果能够以身作则,那么他的德行和行为就会像影子一样随之端正。 第二句:圣神治天下,所贵能尽性。 - 注释:
【注释】 1. 祖龙:指秦始皇。沙丘:古地名,在今河北广宗县西北。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病死于此。 2. 秦鹿:秦朝的图籍。特竞获:特别争夺。 3. 尉佗:即汉初名将陈豨(xī)。南夷:南方蛮族。 4. 陈胜(shèn):秦末农民起义领袖。 5. 黔首:古代称百姓为“黔首”。罹锋镝:遭受刀剑之苦。 6. 隆准:高鼻凸嘴的人。人:《汉书·武帝纪》作“民”,意谓人民。 7. 芒砀(dàng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杂言 其十七 君德本于学,得师圣则然。 成昭与君畴,千古光遗编。 我爱版筑士,致君有名言。 惟学念素志,进脩若渊泉。 愚闇基世祸,瞽行成自专。 厥首用颠殒,邦家徒弃捐。 译文: 君主的品德来源于学习,得到老师的智慧就如此。 成为君主的人和君王一样,千古流传的是他们的篇章。 我喜爱那些筑城的人,他们能够为君主提出有益的建议。 只有学习才能记住自己的初心,进步如同深渊的泉水。
注释: 霸力见假仁,足云辅衰季。 桓文世不尔,周道其久坠。 恢功却荆楚,搂合振凋弊。 明禁整颓纲,朝王兴旷制。 遂令横溃时,犹复识名义。 所嗟原本浅,诡遇由小器。 功烈如彼卑,谋为终徇利。 译文: 霸者的权势显露出假仁的行为,足以说明辅佐衰弱的时代。 桓文之世并不如此,周朝的礼制已经长久地被废弃了。 恢复功绩击退荆楚的侵略,振兴凋敝的局面。 整顿法令整顿颓废的纲纪,使天子兴起旷古的制度。
【注释】: 杂言 其二十一:诗的题名。杂言,即五言,指汉乐府民歌的一种体裁。 立国本忠厚:国家的根本在于忠厚。 推恩王者心:使天下归顺君主的心意。 文景有遗爱:指西汉文帝、景帝时,推行仁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休光到如今:美好的恩泽延续至今。 吾闻当时诏:我听说当时的诏令。 恻隐由中忱:同情怜悯之心出自内心的真诚。 岂但足胜残:难道仅仅满足于救济残破凋敝之民吗? 田闾免呻吟
杂言 其二十二 分土古来有,哲王务安边。 虚内以事外,经邦道非然。 周雅咏薄伐,汉兵出祁连。 天威岂不伸,彼土终弃捐。 卓尔金城略,屯师丐留田。 持重实远计,武功信由全。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对历史上的统治者们所采取的治边策略和武功行为的评价。作者认为,这些统治者们在处理国事时应该注重内部治理,而不是一味地去征战外部。他引用了《诗经》中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批评了一些统治者过于追求武功
注释: 杂言其十三 礼乐教化百姓,是片刻难舍的身外物。 亲自实践本敬和的礼节,制作和谐天地人和的音乐。 鸣鸟随着音乐来到,当地的风俗因此而淳朴。 夸夸其谈的人多么卑微,治理国家只是空谈而已。 固陋昧于常典,淫乱丧尽天性。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礼乐教化的诗,通过礼乐教化来影响和改变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第一句“礼乐化民具,斯须难去身。”表达了作者对礼乐教化的看法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表达了对当时政治黑暗的不满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下面逐句进行释义: 杂言其八 力政弊强秦,商斯废王道。 译文:强大的秦国用暴力统治,商人放弃王道。 注释:力政,指强力统治。弊,弊端。强秦,指强大的秦国。商,指商人。废,放弃。王道,指王道,即古代的理想治国之道。 赏析:这里表达了对秦国用暴力手段统治、商人放弃王道的批判。 焚坑事诬天,失鹿宜不保。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