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雍来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游惠山至石浪庵 龙峰春渐深,相探不嫌屡。飞翠移我情,如与良朋晤。阳阿列崇台,苍郁裹层树。僧从泉下来,邀入云中住。前岩睇忽断,遥青半规露。湖光一开朗,襟怀涤尘雾。酒味香到梅,添得寻山趣。 译文: 在春天里游赏惠山,来到石浪庵,发现这里风景秀丽,让人流连忘返。 春天到了,阳光明媚,绿树成荫,湖水清澈,景色迷人。
夕 月出峰苍然,清辉散高树。 注释:月亮从山峰上冉冉升起,皎洁的月光洒在高高的树木上。 译文:月升山峰苍劲有力,清亮的月光洒落高高的树木。 赏析:首句描绘了夜晚月出的壮丽景象,用“峰苍然”来形容山峰的雄浑气势,给人一种震撼感。第二句则是对月光洒在高树上的景象进行描写,“清辉散高树”形象地描绘了月光如水般洒在大树上的情景。 石径薄余霭,砌草明垂露。 注释:石铺的路旁笼罩着轻薄的雾气
【注释】 石门十二景:即“登高望远”。石门,指石门山。石门十二景是石门山的十处名胜古迹和十二种自然景色的总称。 骑玉龙:指骑在飞奔的玉龙(神话中的神兽)上。 盘郁怒触迫:形容山势峻峭,令人敬畏。 横截青山断:形容山路险绝。 驾石度危空:指攀越险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石门山中一座桥横跨涧谷的景象。首句用“倒身骑玉龙”比喻过桥时的惊险刺激;次句写桥下涧谷深邃,有如天半;末两句写桥高路险
清溪野步 横舟渡前流,散步忘路远。 陇亩麦苗肥,茅茨背山阪。 春光先到柳,新条拂高堰。 村妇傍牖舂,牧竖跨犊返。 回睇炊烟起,江空落照晚。 注释: - 清溪野步:描述一个人在清澈的溪流旁的小路上散步的场景。 - 横舟渡前流:形容船横渡溪流的景象。 - 散步忘路远:形容人在漫步中忘记了路途遥远。 - 陇亩(lǒng mǔ):指农田。 - 茅茨(máo cí):指草屋。 - 春光先到柳
诗句注释与赏析 1.我日云中住,不知云去来。 - 注释: 我每日在云雾之中生活,却不知道何时会离开。 - 赏析: 诗人描述了自己如同在云端居住,对外界的变化不敏感,表现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和自在。 2.忽随飞雨至,一啸石门隈。 - 注释: 忽然间,我随着飞来的雨水来到了这里,只发出一声长啸。 - 赏析: 此句通过“飞雨”与“啸”的描写,形象描绘了诗人突如其来的惊喜与激动之情
岁杪往石门 踏遍茅峰石,孤吟渺紫烟。 归来对溪阁,夜夜梦飞泉。 拂袖云中去,还思洞口眠。 斜光留不住,吹落万松巅。 译文: 岁月将尽之际前往石门, 走过茅峰的石头,独自吟唱着渺无人烟的紫烟。 返回后站在溪边的阁楼上, 每个夜晚都在梦中梦见飞泉。 挥手告别云端,飘向洞口去安眠, 斜射的光芒无法留住我, 吹落了万松顶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岁末时节前往石门的旅程
【注释】 ①“不寐”:睡不着,不得安眠。②“感时”:感伤时光流逝,感慨岁月变迁。③“四更”:夜深人静之时,指子时(23—1点)。④“凄凄”:冷清、寂寞的样子。⑤“绵绵”:连续不断之意。⑥“孤影”:孤单的身影,指孤独无依的人。⑦“道远”:路途遥远,形容距离遥远。⑧“衣寄”:衣服寄托在别人那里。⑨“砧停”:杵声停止,这里指思念亲人而落泪。⑩“未收”:没有收起。 【赏析】 此诗作于立秋之夜
鳌背摘芙蓉,翻身落翠浓。 豪情携铁笛,吹响石门松。 草长荒樵径,云归敛夕容。 曲终空万籁,暝色遍诸峰。
春色到松关,樵人逐鸟还。 飞来一片月,相照万重山。 疏影梅花乱,寒香石磴闲。 可能当后夜,幽兴共君攀。
鲁酒汶阳别,风流何日攀。 相思千里月,独眺九龙山。 鸟宿烟村暝,人归石径闲。 他时重剪烛,定与叩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