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元柱
【注释】 1. 岂为名山客自南:难道是作为名山的客人自己来自南方? 2. 云门万里曲空潭:指寺庙所在的山名,在浙江省天台县。 3. 峰头老去乎还五:指寺内钟楼,因年久失修,有五个铁人还在鸣响。 4. 溪上刚来者又三:指寺前小溪上的石桥,刚有人走在上面,又有三个人走了上来。 5. 清罄灵泉堪小定:指寺内僧人用清泉洗耳,可以静下心来打坐。 6. 松声山色足禅贪
【注释】 春尽:春天已过。 芜岸:草木丛生的河岸。 征帆:远行的船帆。 何事:为什么。 朝明海练晴翻浪:太阳刚升起时,海天一色,波涛如练(一种白色的丝织品),翻滚的波浪。 暮漉山衣雨著蕤:傍晚时分,雨水打湿了山上的衣服,花叶被雨水淋湿后散发出香气。 仗剑:佩剑。依北斗:依靠北斗星。北斗七星高悬于天际,是古人观测星象的依据。 惊乌:惊飞的乌鸦。犹见绕南枝:仍然看见乌鸦在南方树枝上盘旋。 开尊
【注释】 1. 榆关:即居庸关,在今北京延庆县西。唐天宝中设榆关军镇,为边防重镇。 2. 黄石公:指汉初留侯张良,他辅助刘邦建立汉朝,封留侯。 3. 白登城: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此,用计得解。 4. 锦瑟炉头醉:形容酒后神情恍惚的样子。锦瑟,古代弦乐器。 5. 雕戈:长柄的戈,也指戈戟一类的武器。马鞍两侧的装饰物。 6. 鲁书生:指孔子。 【赏析】
【注释】 清:寂静,宁静。含:含有。天南:南方,这里指的是岭南。津梁:渡口,桥梁。 玄:佛教语,指佛家。优钵罗花:梵文音译,是佛家所喜爱的一种鲜花。拈(niān):“拈花微笑”的“拈”,意思是轻轻拿起。引:用。锡(Xī):锡杖,僧人用的杖。 底事:何事,为何。消忙:消除繁忙。 【赏析】 《游曹溪》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作。此诗描写作者与友人游山赏月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庚午中秋登燕闱明远楼 月色平分夜,清光锁院秋。 彩毫开象纬,坛帜敞层楼。 霜肃宜鶱鹗,槎虚欲犯牛。 荒烟重摇落,涕泗一凝眸。 【注释】 1. 庚午:指农历年份干支纪年中“戊申”的第五个日子,也就是公元830年的八月十五日。 2. 燕闱:这里指科举考试中的进士院。 3. 明远楼:位于长安城东北隅的一座高楼,因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登览此楼并作《登鹳雀楼》诗而得名“明远楼”。 4. 平分:均匀划分。 5
《飞来寺留别二首·其一》是明朝梁元柱的作品。以下是该诗句的原文、译文和注释: > 原文: > 频年孤剑倚江干,自笑风流旧汉官。 > 入座花香回槛曲,挥毫霜气染林端。 + 译文: 多年未出仕,如今再次提剑站在江边,自嘲自己曾经是一个风流的官员。入座时,花香四溢,仿佛回到了古代的庭院中,挥笔泼墨,霜气弥漫到树林的边缘。 + 注释: - “频年”:多年,长时间。 - “孤剑”:独自佩带的宝剑。 -
晚眺 有约舒林眺,亭云带雨痕。 元探深茗碗,时事一荒屯。 暝色归驯鹤,钟声习定猿。 冷然成独往,应在别乾坤。 注释: 1. 有约舒林眺:约定去森林中眺望。 2. 亭云带雨痕:亭子上的云彩像带子一样带着雨水的痕迹。 3. 元探深茗碗:原本在品尝着深茶。 4. 时事一荒屯:时事已经变得非常荒凉。 5. 暝色归驯鹤:傍晚时分,天色渐暗,归巢的鹤也变得温顺。 6. 钟声习定猿:寺庙里的钟声悠扬宁静
飞来寺留别二首 底事乘骢又出山,诸天仍锁翠微关。 前途敢拟千秋事,信杖宁输半日闲。 酒政风生霜并肃,茶烟露冷鹤初还。 相看仗剑横双眼,万里西风吹客颜。 注释:为什么又骑着马出来呢?诸天神山依然把门关住。我不敢想象这千载难逢的良机!拄着拐杖怎么能有闲暇? 酒政的官员们正刮起寒风和霜雪,茶馆里飘来的茶香让人清醒;早晨,一只仙鹤从寒冷的北地归来。 我们两人并肩站立,眼中映出彼此的剑光。我忍不住感叹
诗句释义 1 "客思" - 表达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2. "不知行迹暮,江上已徂秋" - 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行程和时间的不确定感,以及秋天的到来。 3. "客子关山外,美人天际头" - 描述了诗人身处异地,思念在遥远天边的爱人。 4. "霜月孤逾白,银河冻不流" - 描绘了一幅清冷的夜晚景象,霜月洁白,银河冻住不动。 5. "佩刀看欲试,谁复怯衾裯" - 表达了诗人想要展示自己的勇气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下面是对每一联的逐句解释: 第一联:“气凛山河壮,名高带砺长。” - 气凛山河壮:形容人的气概如同山岳一般雄伟壮观。 - 名高带砺长:意指名声崇高到如砺石磨过一般久远。 - 注释:这里的“山河”和“带砺”都是比喻人的伟大和不朽。 第二联:“衣冠仍竹帛,俎豆类桐乡。” - 衣冠仍竹帛:指的是古代官员的服饰和文献仍然被保存在竹简和丝绸之上。 - 俎豆类桐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