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平分夜,清光锁院秋。
彩毫开象纬,坛帜敞层楼。
霜肃宜鶱鹗,槎虚欲犯牛。
荒烟重摇落,涕泗一凝眸。

庚午中秋登燕闱明远楼

月色平分夜,清光锁院秋。

彩毫开象纬,坛帜敞层楼。

霜肃宜鶱鹗,槎虚欲犯牛。

荒烟重摇落,涕泗一凝眸。

【注释】

  1. 庚午:指农历年份干支纪年中“戊申”的第五个日子,也就是公元830年的八月十五日。
  2. 燕闱:这里指科举考试中的进士院。
  3. 明远楼:位于长安城东北隅的一座高楼,因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登览此楼并作《登鹳雀楼》诗而得名“明远楼”。
  4. 平分:均匀划分。
  5. 象纬:古人认为天象与地纬是相对应的,所以称天文为“象纬”,这里指月亮。
  6. 彩毫:指笔,也泛指书法用笔。
  7. 象纬:古代天文仪器之一,用以观察星象。
  8. 坛:指科举考场。
  9. 槎(chá)虚:形容船只在水上飘浮的样子。
  10. 鶱(biāo)鹗(è):指秋天的候鸟。
  11. 荒烟:指草木凋零、荒凉的景象。
  12. 凝眸:凝视。

【译文】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我登上了燕门的进士院明远楼。月光洒满了整个夜空,照亮了整个院落。我拿起笔,开始写诗,想要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虑之情。我在诗词中描述了天上的明月如镜般平分了夜空,月亮的光芒像锁链一样将院落笼罩。我拿起笔,开始描绘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希望能够通过我的诗歌来传达我对国家的关注之情。我描述了我在科举考场上的所见所闻,以及我对于未来的期待和担忧。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时登高望月,感怀国事而作。全诗以中秋之夜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第一句“月色平分夜”,诗人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中秋之夜的宁静和祥和。月亮高悬,其光芒如同平分了整个夜空一般,给大地带来了明亮的光辉。这里的“平分”一词,不仅描绘了月亮的光芒,也暗示了诗人心中的忧虑和不安,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这明亮的月光下显得格外清晰,而诗人的心却无法平静。

第二句“清光锁院秋”,诗人进一步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景致。清冷的月光洒满了整个院落,使得这个曾经热闹的地方变得寂静而深沉。这里的“锁院秋”三字,既形象地表达了月光的皎洁和明亮,又暗含着诗人对于国家未来命运的担忧和不安。

第三句“彩毫开象纬”,诗人开始转向自己的创作,他拿起笔来书写自己的诗句,试图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关注和关怀。这里的“彩毫”一词,既指代了诗人手中的笔,也象征着诗人的才情和智慧。他希望通过诗歌来传递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希望能够唤醒人们的良知和正义。

第四句“坛帜敞层楼”,诗人继续描绘自己在科举考场上的情景。他站在考场之上,可以看到层层叠叠的旗帜在风中飘扬。这里的“敞层楼”三字,既描绘了考场的壮观景象,又暗示了作者对于未来的期待和希望。他希望自己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一个光明的未来。

第五句“霜肃宜鶱鹗”,诗人开始转向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他看到了秋天的霜降和鶱鹗的出现,这些自然景象给他带来了深深的感触。这里的“肃”字,既描绘了秋风的萧瑟和寒冷,又暗含着诗人内心的忧郁和孤独。他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变化,同时也感受到了人类世界的动荡和不安。

第六句“槎虚欲犯牛”,诗人继续描绘自然界中的生物和现象。他看到一只小船在水中飘荡,好像要触碰到一头牛一样。这里的“槎虚”二字,既形象地描绘了小船在水中飘荡的状态,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困惑。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道路应该如何选择,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如何发展。

第七句“荒烟重摇落”,诗人继续描绘自然界的景象。他看到了一片荒芜的土地和飘动的烟雾,这些景象给诗人带来了深深的感触。这里的“摇落”二字,既描绘了土地的荒凉和贫瘠,又暗含着诗人对未来的担忧和不安。他感到自己的人生道路充满了艰难和挑战,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

第八句“涕泗一凝眸”,诗人再次回到自己的情感体验上来。他看到了自己的泪水和鼻涕,这些泪水和鼻涕凝聚成了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挣扎。这里的“凝眸”二字,既描绘了他凝视远方的动作,又暗示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他感到自己的人生道路充满了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充满了希望和勇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